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内蒙古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

2014-06-05 09:15: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50岁的边志富已经记不清这是联合工作组第几次到访了。

几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黄河引水工程淹了他家林地,引起他的不满。联合工作组在下乡调研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上门,就损失赔偿及后续解决方案与他反复磋商,最后的解决方案让他很满意。

“多次沟通,他们很有耐心,也有诚意,我再僵持在这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边志富的话直来直去。

联合工作组是由鄂托克前旗委群众工作部牵头,整合当地综治、维稳、公、检、法、司、人力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综治维稳力量。该旗创新的“六个一线工作法”(简称“一线工作法”,即民情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排查、问题在一线解决、机制在一线创新、作风在一线检验、政权在一线巩固)要求,工作组要“下基层、惠民生、解民忧、聚民心、促发展”。解决边志富这样的问题,只是联合工作组诸多工作中的一项。

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对现行政策有什么看法,实际困难又有哪些?为此,鄂托克前旗四大班子领导挂帅,45名副处级干部分组联系旗下辖的4个镇,全旗105个部门与84个嘎查(村)、社区结对认亲,选派84名科级后备干部到这些地方蹲点,记好一本“民情台账”。以记录为基础,抓住“办事”这个关键,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做到民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

建立信访首问责任制与领导包联信访工作制,从旗到各镇、嘎查(村)、社区,在初信初访中,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提高初信初访办结率;对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建立了旗领导牵头负责,组织协调,旗、镇相关部门领导负责承办或稳控,嘎查(村)、社区干部协助办理的三级包联模式,以“问题不解决包案不解除、群众不稳定包案不解除”为最终目标;做到“机制在一线创新、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检验、政权在一线巩固”。

“‘一线工作法’的核心是解决好‘如何抓基层、基层如何抓’的问题,推动工作重心、目标任务、手段措施、机制保障向源头化解、前端管理、事前防范的全面转移,使各级干部转变作风见行动,群众工作上水平,化解矛盾出实招,解决问题有成效。”鄂托克前旗委书记于新芳表示,“一线工作法”的施行,是鄂托克前旗党委、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鄂托克前旗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崔景翔看来,“一线工作法”的出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一些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做事不遵章守纪,勤政廉政意识差、民主议事办事观念淡薄,导致威信下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况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在政策实施、土地征收征用、土地草牧场承包流转、城镇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逐渐显现,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若处理不慎,就可能引发大的事端。

几年前,崔景翔与同事一起,从综治、维稳的角度想办法、找思路,“有问题,不回避;有困难,迎着上;有心结,齐心解”,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工作思路,“一线工作法”的雏形由此而来。

2014年2月,鄂托克前旗委常委会通过了《鄂托克前旗推行“一线工作法”,构建“大维稳”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一线工作法”开始在全旗推广。

得知记者来意,78岁的老党员刘广清告诉记者:“过去,一些领导只是在电视上见,现在,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会上门家访。”有倾听、办实事、接地气,是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给予工作组的评价。

数字印证了工作组的工作成效:一年来,鄂前旗下辖4个镇共受理矛盾纠纷1062起,调处化解993起,化解成功率93%;旗、镇、嘎查(村)三级组织累计接待群众咨询5万余次,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3万件,分流办结来访案件798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700多个;旗级干部带案下访,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24件,“这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啊!”鄂托克前旗政法委副书记杨占军说。  对上级领导的肯定,于新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在直接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的合理需求、队伍建设、基层基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联动平台,打破条块界限与部门分割,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起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形成组织引领、干部带头、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的大维稳、大综治工作格局。”(记者 张驰)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设"意见箱"拓展举报途径
·鄂托克前旗检察院对“村官”进行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