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四川绵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建设幸福新安县

2014-06-03 14:21: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四川法制报 

  推进县域法治,在县一级普遍形成民主完善、法制健全、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法治社会环境,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基础。《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法治绵阳建设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为依法治县绘就了路线图。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县委县政府把“法治安县”建设作为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营造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将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法治社会,对于安县来讲,务必在以下“三项重点工作”上狠下功夫。

  培育法治信仰,让法治追求成为人们提升社会价值的“内燃机”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继续以县乡文化馆(站)、图书馆(点)、农家书屋等阵地,打造特色法治主题公园、主题展馆、主题站所、主题书屋,推出法治宣传长廊、课前学法一分钟、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公园等,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法治文化教育;利用好“104.3法治音频”、《法在身边》等法治专栏,精心制作依法治县专题栏目,向各类受众弘扬法治精神。

  创新载体形式,提高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全县民众法治信仰。通过倡导法律精神、原则和规定,让广大群众明白法律的尺度是什么,法律的底线在哪里。通过执法司法活动的强力、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让人们明白,在所有的行为规则中,法律的要求是最低的,如果越过了法律的“底线”,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代价也一定是最沉重的。同时,深入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机制,用“亮剑式”宣传、“菜单式”讲座、“立体式”会诊和“访谈式”疏导,推动传播方式从单向宣传向交互引导转变。

  抓住时间节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法律七进”活动载体,以及“四下乡”、“3月科普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和重大任务、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深入到全县各个层面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各级干部群众都成为“法律明白人”。

  规范法治行为,让法治公信成为法治安县建设的“净化器”

  加强依法执政,强化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建设全过程,确保依法治县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强化依法治县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细化明确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和信息采集,进一步完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南。健全法治安县建设议事制度、联系工作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形成法治安县建设激励大机制和工作大格局。

  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节俭型和廉政型政府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通过建立县委常委会会前学法和县政府常务会会前“学纪讲法”制度,成立县决策咨询委员会,对事关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充分进行法律咨询和论证,充分利用党委(组)中心组学习、法制讲座等进行集中法制学习和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有效措施,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加强公正司法,强化法治监督。全面提升“两所一庭”设施设备水平,加大基层检察室建设,推行“驻村法官”模式,形成主动司法工作流程;创新片区司法所管理,整合司法资源。推行“日审、周讲、月析、季考”的执法管理“八字诀”,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推行阳光司法“开放月”活动,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坚持以个案普法,宣扬公正司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一卡两书、三种谈话”的信访监督新模式。

  建设法治社会,让法治精神成为社会良性运转的“驱动器”

  突出法治重点,创新社会载体。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为重点,以探索创新社会化载体为动力,融入全面工作,整体推进法治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建设,努力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经济法治建设,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紧紧围绕安县与科技城“同城化”发展目标的各项工作任务,健全投资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监管体制,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各经济实体间的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杜绝经销和流通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社会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管控高危人群“三项排查”工作。大力开展校园治安整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治建设,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基层自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扩大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提升基层和行业民主自治水平,健全“三务公开”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深入开展“民主示范村(社区)”、“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夯实依法治县基层基础,构建“平安安县”、“诚信安县”,为建设“五位一体”幸福新安县提供良好法治环境,以洁净的法治新底色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安县新篇章”。

  创新载体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全国普法办授予安县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司法部、民政部命名安县花荄镇联丰村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黄土镇仁和学校被国家关工委、司法部和中央综治委联合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安县已通过“四川省首批法治县”创建工作验收公示,“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安县代表四川省、绵阳市顺利通过国家“六五”普法督导组督查验收。全国“六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组高度赞扬安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六五”普法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有力,机构健全,保障措施到位,普法工作特色亮点纷呈,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大普法格局。

  “六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安县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以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为重点,以探索创新载体为动力,以“法治安县”建设为引领,制定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六五”普法依法治理中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法治建设先进集体,“六五”普法工作的扎实、创新开展,营造出了建设法治安县的浓厚氛围。

  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普法基础

  自2011年全国“六五”普法启动后,安县县委县政府就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制定出台“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安排部署全县“六五”普法工作。县人大、县政协每年定期组织对“六五”普法和法治县创建工作开展督查,对各执法部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评议。县上制定了《法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及议事制度》、《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六五”普法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县政府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逐年增加,并将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法治县创建经费根据实际需求予以解决。县级各单位、乡镇等均成立了以“一把手”任组长的法治工作领导小组,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齐抓共管、全民积极参与的普法大格局。

  创新工作模式 增强普法实效

  创新普法教育方式。县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在普法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依法治县领导小组部署主动作为,深入到县级单位、企业、乡镇广泛开展法制大讲堂活动。利用“科普月”、“12.4”、“警民亲”、“双联”、“乡村法制大讲堂”等主题活动开展“送法下乡”,2013年全县开展“公正司法为民”、“纠风面对面”、“法纪宣传”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50余场次。全县37所中小学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驻校警官,开展“安全法制教育讲座”、“禁毒讲座”等活动。成立“少儿法制培训基地”,开展“法制动漫夏令营”活动,创作法治漫画200余幅。利用“3.15”、“安全生产月”等广泛开展行业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和安全生产等法制讲座和宣传。组建普法文艺宣传队用“普法扇”、情景剧、金钱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居民社区演出,寓教于乐。近3年来,全县共印发普法资料60余万份,制作“普法扇”2万余把,开展各类法制培训130余场次,制作宣传展板100余块,出动宣传车210余台次,普法宣传有声有色。

  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方式。创建“1+7”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执法档案、个人信息、危险性评估、分类管理等“八项功能”集成管理,录入社区矫正人员相关信息22000余条,定位跟踪社区矫正人员250余名,发送法制教育、就业帮扶等信息1300余条。建立社区矫正服务、社区戒毒康复、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和“安县绿荷花阳光帮扶服务”等“三中心一基地”,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心理矫治和就业安置,为25名社区矫正人员、32名刑释解教人员、18名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就业平台,并带动其亲属196人就业,社区矫正形成“安县特色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机制,把“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落实到全县各基层调委会。积极探索建立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交警部门行政调解“三大调解”合署办公和民政、卫生、保险、社会救助中心“四部门”协调联动的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化解“3+4”工作模式,提供“菜单式”服务和“一条龙”救助,98%以上的交通安全事故矛盾纠纷得到成功化解,实现了受理案件“零上访零投诉”和“为公安减压、为法检减负、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工作目标。

  狠抓创建引领 普法成效显著

  以建设法治安县为抓手,形成浓厚普法氛围。开设“104.3”专题“法治音频”栏目,制作《法在身边》、《法建单位在行动》等电视法治专题栏目,组织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开展改进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公开承诺。运用楼宇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公交“移动电视”等平台传播法律法规。以县乡文化馆(站)、图书馆(点)、乡村大讲堂为主阵地,打造特色法治主题公园、法律图书角、主题书屋。推出法制宣传长廊、课前学法一分钟、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公园等普法载体,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法治文化教育。将240余盒800余卷创建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确保建设法治安县有据可查。

  以普法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投资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等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各经济实体间的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征地拆迁,妥善安置拆迁群众,近年来全县未出现一例非法上访事件。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深化依法治理,基层民主法治不断加强。健全“三务公开”制度,实现基层农村(社区)“政务、村务、党务”全面公开。健全村(社区)干部勤政廉政“双述”、村民“询问质询”和民主评议等3项群众监督制度,接受群众民主评议。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建立“关怀理事会”92个、“户联理事会”1001个、“关怀理事”党小组372个。全县234个村27个社区签订了法律顾问合同,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村民提供常态化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创建工作,全县90%的村(社区)达标。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县委书记廖雪梅表示,安县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普法为民的理念,紧紧围绕“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安县得到全面落实,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安县各项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安县新格局”的法治建设总体目标,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法治安县建设积极性,不断开拓创新方式,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强力推进法治安县建设,为全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曾文娟 赵银熙 记者 马超)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