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司法厅联合下发《四川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 纲 要 (2014—2016年)》。
推进依法治省,普法必须先行。深入持久开展“法律七进”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系统性工程,事关我省依法治省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四川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全文约9000字,分7个主要部分,把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要普及的重点法律常识进行了逐年、逐项、逐条安排。
有的放矢 重点人群目标明确
三年后,“法律七进”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同的人群和对象应该学会哪些法律,达到什么效果?在《四川省“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2014—2016年)》(下称《行动纲要》)中,对三年后的总体目的进行了初步设想,并对重点人群的普法进行了具体规划。
根据《行动纲要》设想,三年后: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崇尚法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务员则要达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及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青少年学生方面,要使学生们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各类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村群众、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相信法律、维护法治,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广大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宪法是重点 突发处理贯穿“七进”
记者看到,《行动纲要》对“法律七进”的工作安排,始终围绕在宪法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进机关,还是进学校、进企业,宪法始终是“七进”的重点之一。而针对青少年学生、领导干部等不同的对象,《行动纲要》中对宪法的普法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宪法时就侧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宪法常识;法律进机关中,在学习宪法时就侧重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行动纲要》七个方面中,都有突发处理等治安方面的内容,如在社区重点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极端反暴力和防火、防盗、防抢、防骗等居民安全防范常识;法律进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等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突发处理成安排与部署重点。
对象不同 普法亦有区别
据了解,为确保“法律七进”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时效性。《行动纲要》在起草时就特别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结合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普法有所侧重。
在领导干部履行职责需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一层面上,2014年的要求为“重点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政府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防灾救灾等法律法规”。在2015年,要求领导干部重点学习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及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
针对农民的需求,在法律进乡村方面,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种子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在法律进学校方面,今年除了重点开展宪法常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外,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等各阶段的学习也有所不同。如高等教育阶段,还要开展《刑法》、《刑事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禁毒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宣传侵犯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泄密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宣传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记者 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