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通川区实验小学的大门到学生教学楼之间,有一段两旁挂满了充满童趣的法制宣传语标牌和建校历史的“行知大道”;
在宣汉县君塘镇的洋烈新村,两户因交换果园发生纠纷的村民在村调解室握手言和;
在达川区信访局,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带着一个关于工人社保的问题,坐在了达川区副区长孙瑜明、区信访局和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的面前;
在通川区的团包梁社区,下岗十年社保都无着落的吴女士在社区干部的在场见证下,领回了几万元社保金……
这些都是5月27日至28日记者在达州采访期间,捕捉到的达州在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过程中的鲜活场景和生动事例。
本次在达州召开的四川省依法治省工作川东北片区推进会,对达州以基层法治建设为重点,把法治精神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把群众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体,努力推动法治意识入脑入心成习惯的做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1
在农村 矛盾纠纷化解网让“大事不出村”
28日,在洋烈新村的调解室里,村民秦兵和秦书恒达成调解协议并诚恳的互相道了歉。
此前因为两家人自愿交换的林地,两家人闹得势不两立,一家人还想喊来几十个亲戚去将另一家果园里的树砍光,村干部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进行制止,并组织新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洋烈新村是一个撤并乡改设的村,在此前几年中,先后几场特大洪灾使这里遭受严重灾难。此后经过积极重建,成功地将洋烈新村打造成为了“川东第一村”。现在进入洋烈新村的桥头边,一眼能看见竖立着的一块“洋烈印记”的抗击洪灾纪念碑。
在新村建设的过程中,洋烈新村通过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探索运用“两公约管言行、五步法定事情、三张网保民安”的民主法治经验,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惠民政策落实等重大决策上,让群众说了算、群众定了干。
目前,洋烈新村已经构建了一张矛盾纠纷化解网,建立了村(景区)调解室、巡回法庭,在农家院坝普遍设立纠纷户主调解站,聘请“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等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及时调处邻里纠纷和景区矛盾,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景区)。
这里也实现了村民零上访、安全零事故、游客零投诉、治安零事件、刑事零案件的目标,创造了灾区变景区的奇迹。
2
在学校 学生自办手抄“法制报”接受熏陶
走进通川区实验小学的校门,立即能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和文化气息。进校后要走上的一条长长的上坡被命名为“行知大道”,道路两旁挂了很多充满童趣的法制宣传标语。
学校以宣传橱窗、露天长廊、教室楼道、法制墙为载体,将法治名言、法治典故、法律法规知识等法治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
老师秦苏静和记者分享了在日常的课堂育法中的一个小细节:此前曾经上过一节课文叫做《一棵大树的故事》,文中逐渐长大的一棵大树被砍伐,流下了眼泪。在上这堂课的时候,老师有意识地将课文和《森林法》结合起来,告诉孩子们滥砍伐树木是触犯法律的。此后,孩子们看到有人砍伐树木的时候都会主动提起,乱砍伐树木是不对的。
在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老师们借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命、生活与安全》、法制微电影等课程教学的平台,对学生们进行法律和思想教育,将法律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
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贴满了很多学生自办的手抄报。“法制园地”“法制教育”“法制宝典”……这些都是孩子们给自己办的手抄报取的名字。除了打造生动有趣的法制课堂之外,通川区实验小学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法制活动实践法制教育。以每周的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的法制故事讲解比赛等竞赛活动,促进全校师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通川区实验小学构建的“一讲二玩三熏陶”普法方式,营造出厉行法治的生活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教育效果,做法已在全市学校推广。
3
在社区 依法治理民主决策“居民说了算”
27日下午,记者来到团包梁社区的干警招待所居民楼看到,楼道里干干净净,居民生活也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在今年3月的一天,这里的一群住户情绪激动地到社区反映,这栋楼的门市开饭馆的油烟很重,烟道老化,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电线、水管、天然气管道陈旧,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为尽快采取措施整治,团包梁社区当天抽调了3名社区干部专门分头负责:看现场,问情况,与环保、电力、城管、燃气等部门衔接沟通。次日,社区召开了业主代表和相关部门的联席会,确定了排查整治方案。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这里脏、乱、险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
团包梁社区紧邻达州火车站和市政中心,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有近5万人。为了促进法治落地,社区的议事决策都是居民说了算。社区成立了议事小组,明确了议事范围和程序,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定,定好的事大家办,建立健全了依法治理、自治管理的民主决策机制。
此外,社区在每年都出资1万元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以“10分钟法律服务圈”为着力点,带领社区法律服务队参与社区居民维权服务,解决侵权纠纷、家庭纠纷、物权纠纷等,为居民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记者体验
达州市达川区创新315群众工作法治理信访秩序,推出十项民生救助制度从源头上消除社会矛盾的经验做法,赢得了兄弟市州和新闻媒体的多方关注(本报2014年5月9日曾作报道)。
5月28日,四川省依法治省工作川东北片区推进会在达州召开,记者来到达州,走访了依法治理建设美丽新村的“川东第一村”洋烈新村,用“三三三”工作法推进法治社区建设的通川区团包梁社区,始终坚持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通川区实验小学,近距离体验达州在法治建设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记者 开永丽 谭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