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之间的事怎么办、怎么做,应该由群众自己说了算。”2013年,南通市崇川区大胆试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社区为单位,以0.1至0.6平方公里、150户至300户的规模创新设置社区基础单元——邻里,组织居民开展群众自治,逐步形成“服务在邻里加强、信息在邻里畅通、自治在邻里提升“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崇川考察时,对邻里建设促进群众自治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崇川区900余个邻里如重新组合的城市细胞,散发着无限活力。
邻里: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什么是“邻里自理”?崇川区委书记吴旭解释,“邻里自理”就是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推动基层工作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型。
虹桥社区是南通市最大的老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居民住宅楼107幢、3143户,共10068人。这里的楼房、设施虽然老旧,但是居民们锻炼身体、读书看报,包括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十分方便,大家感到自得其乐,和谐安宁。
“和其他老小区一样,我们这里老年人、外地人多,其中50周岁以上的超过70%,算得上是全省最‘老’的城市社区。”虹桥社区党委副书记王燕介绍,实行邻里制度以来,社区以300户左右为单位,按照“地域相近、楼幢相连、资源相通”原则,将全社区居民分成了惠馨、惠泽、惠学、惠和、惠美等10个邻里,实现邻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邻里理事就是干事的,走访串门、熟悉邻里、志愿服务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身兼着服务、信息、自治三大责任……”虹桥社区惠泽邻里理事周爱林告诉记者:“邻里设理事会,由理事长和理事组成。理事、理事长都由邻里居民推选出来,一般是每幢楼一名理事,也就是俗称的楼长。”
理事工作可概括为“访、宣、巡、倡”四部曲,具体包括走访入户、宣讲告知、楼幢巡视、倡导文明。
在慧畅邻里对面一幢楼的楼梯口,贴着一个“邻里标识”的红色牌子,从社干、社工、理事长、理事、楼道长、党员户、民警、调解员、保洁员等人的名字和手机号码都清楚地印在上面,这个红色牌子每一幢楼都有,过去群众有事都是跑社区,现在可以直接找理事长或理事。周爱林说:“因为理事长、理事都比较熟悉,有事会直接想到熟悉的人,邻里之间也更熟悉了。”
虹桥社区是崇川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社区。崇川区共在108个社区设置邻里906个。每个邻里自己推选理事长、理事;每个邻里配一名专职社工,推行AB岗制,半天在公共服务中心上岗,半天到包干邻里服务;邻里的功能包括:建立邻里居民和各类资源信息库,掌握邻里居民情况;代理代办政府下沉至邻里的各类事务,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居民自治互助。”
理事:服务千家万户的小区“总理”
“哪个楼道灯坏了,哪里污水池外溢,居民求助这些小问题,都会通过手机终端反映上去,很快就会有人来解决。”学田街道紫荆花社区党委书记刘晓丽拿出手机介绍道。每个社工都配备了手机,里面的“崇川邻里管理软件”包括“邻里信息”“邻里服务”“邻里自治”“邻里日志”四个版块。只要把发现的问题录入“邻里信息”,社区维修部门就能实时看到并组织人员维修。
居民有了什么事,说了马上办。5月19日下午,76岁的新中社区勤厚邻里理事长姜老在《邻里事务处理记录》上记下当天小区下水道堵塞问题,随后通知社区志愿者便民超市申请下水道疏通,不到一个钟头问题就解决。86岁的袁瑞联因儿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三口仅靠84岁老伴每月2000元退休金度日,姜老随即向上级部门反映,为袁老争取了更多扶持。
76岁的虹桥街道惠畅邻里理事长孙祝英成功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为何派出所难以解决的事情到了孙老的邻里大厅就能解决?孙老的秘诀就是“安抚和信任”。“功夫在平时,平时经常到居民家走访,挨家挨户登记居民信息和困难,双方就产生感情和信任感,协调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孙老介绍。
城东街道南园社区19号大院,是个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老小区,61岁的邻里理事长明玉荣组织居民清理小区种蔬菜顽症,并发动32名党员捐款筹资,为社区增建了爱心花圃、爱心绿篱以及供人休憩的石凳,小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实行社区民主决策实践。小区里的事怎么办、怎么做,应该由群众自己说了算。小事大家办,大事大家议。崇川区每一个社区,无论是修下水道,还是调解邻里纠纷,在邻里大厅就能交办,公共事务的管理也不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小区绿化带改建停车场、旧楼房平改坡等问题,都有居民在议事厅民主商量着办,政府更多的做好引导、服务,避免了以往吃力不讨好的尴尬。
崇川区通过选举产生884名个理事长,6311多名理事。通过整合共管、专业、志愿三组服务力量,组建信息、保洁、保安、调解、巡防等九类服务人员,逐步形成“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的新格局,每个邻里的事都有人管、有人做、有人问、有人评。
社团:和谐邻里关系的桥梁纽带
“你帮助我,我关心你,你我都是好邻里……”一曲动听而又有寓意的邻里之歌唱响百花苑社区。5月13日,百花苑社区工会组织工会干部、职工群众、社区居民、党员、街坊志愿者一起学唱社区邻里之歌《好邻里》。社区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的交流平台。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如果说邻里是根线串起千家万户,那么全区1594家社团吸引10多万居民参与,与邻里服务对接互动。他们以“知心奶奶”“爱心家教”“阳光驿站”“孙爷爷工作室”“365党员服务队”“阳光驿站”“义工联合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为龙头,把医疗、家政、就业、治安、助困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受惠居民逾100万人次。以新市民服务队为纽带,实施高危人群“新生计划”,帮助失足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社会特殊人群回归社会,全区2200名社区矫正对象、1450名安置帮教对象未发生一起重新犯罪。
一本邻里手册、一首邻里歌曲、一台邻里演出等活动掀起了群众性的亲邻热潮。崇川区广泛开展以邻里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以群众为主体的系列活动,让陌生的邻里熟悉起来,让有才艺的群众得以展示,让有爱心的志愿者得以奉献,使居民在体验公益、服务、合作的快乐中成长。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开展“和睦楼”“友好邻里”等创建活动,创建覆盖率100%,达标率超过80%。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2010年以来组织各类活动2280余场次,将社区群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与快乐。
采访手记:政府社会治理的投入那么多,为什么群众幸福感不强?政府管理的触角不断延伸,为什么群众满意度不高?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执行模式、服务模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运行,往往忽视了群众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大包大揽,妨碍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治意识、公共意识,政府和群众之间少了“共振”与“共频”,也就难以有“共鸣”快乐。
社会治理的主角是老百姓,最终受益的也是老百姓。崇川的街坊、邻里自治制度的尝试,引导多元的社会主体主动参与管理,让老百姓在满足参与感、调动责任感、激发道德感、生长自豪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精气神。这样的探索值得期待。(特约记者 葛重兵 记者 陈广娟)
·江苏法院少年审判工作现状及典型案例
·江苏无锡消防“4S”服务受赞誉
·江苏省监狱系统部署“法润江苏护航青奥”
·江苏张家港检察:谱写公正为民新篇章
·江苏常熟打造网上网下法律服务立体平台
·“法润江苏·护航青奥”行动专题
·“法润江苏·护航青奥”行动专题
·江苏建成595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江苏常州天宁推行“四巡”强化社会面巡防
·江苏阳光检务重点:案件信息公开
·江苏:加强县(市区)社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江苏启用委托鉴定机构电子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