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重庆九龙监狱加强“特服人员”教育改造纪实

2014-05-29 14:55: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重庆法制报 

  昨天上午,在重庆市九龙监狱接见楼亲情帮教处,一名年轻的服刑人员李勇静静的伫立在窗前,看着窗外绵绵细雨怔怔出神。这时,二监区监区长王万忠面带喜色领着两位年迈的老人走进来。“李勇,你看看谁来了?!”当两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映入眼帘那一刻,李勇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嚎啕着“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爸、妈,儿错了!”撕心裂肺的忏悔从他的心底迸发而出。两位老人颤抖着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揽过儿子的头,一霎那,3人泣不成声。见此情景,王万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万忠告诉记者,李勇因多次犯罪伤透了亲人的心,亲人弃之不管,从而成了无通信、无接见、无汇款的“三无”服刑人员。民警虽曾多次与李勇的父母取得联系,但他们坚决不再认这个儿子。亲人的抛弃,使李勇倍感伤心失落。从此,他变得更加消沉、木讷。监狱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派出民警赶赴千里之外的李勇老家——广西,面对面对他的亲人进行劝说。民警的苦口婆心,终于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位老人决定放下积怨与伤痛,同民警一道来九龙监狱看望李勇。在亲情的感召和民警的感化下,李勇表示要积极参加教育改造,早日以新的面貌回归家庭和社会。

  这仅仅是九龙监狱长期以来积极教育改造“特服人员”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九龙监狱严格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教育改造方针,通过“大走访”、“三下乡”、“送温暖”等活动,积极了解贫困服刑人员的家庭情况,尽最大努力解决服刑人员以及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他们用爱心与真情唤醒一个个迷失的灵魂,用青春和热血绘就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大爱人生。

  爱似清泉

  涓涓细流润泽心田

  在九龙监狱“特服人员”中,“三无”人员所占比重最大。这部分人员或家境贫困,或因多次犯罪而被亲人抛弃,或因亲人早故只剩孤身一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长期缺乏亲人的关爱,内心犹如久旱之田,干涸而贫瘠。这部分人员多数不善言谈,自卑心理极重,态度悲观,意志消沉,如不加以科学引导和悉心关爱,很容易给监管、改造工作造成隐患。

  九龙监狱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三无”人员的教育改造,在长期的监管工作中摸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他们首先通过摸底,对“三无”人员按照家庭贫困类、无亲无故类、亲人抛弃类等类型建立详细的档案。其次,针对“三无”人员普遍缺乏亲人关爱的特点,对各个类型群体采取相应教育改造措施:对家境贫困的人员,监狱采取民警爱心捐款和社会爱心力量救助相结合的形式,每逢中秋、春节等节日都会给全体“三无”人员家中送去月饼、大米、菜油等物品,同时组织爱心人士为其家人送去棉衣、棉被、棉鞋等生活用品,减轻服刑人员思想包袱,让他们安心改造;对无亲无故的人员,监狱指派民警将其作为帮扶对象,加强关爱,同时联系社会救济力量提供相关物质帮助,引导、鼓励他们树立生活勇气和信心;对被亲人抛弃的人员,监狱想方设法与其亲人取得联系,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尽量做好说服工作,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亲情。

  李勇在与亲人会面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没想到爸爸妈妈真的来了,我带给他们的伤痛实在太多太深,我以为这辈子他们都不会再原谅我了......感谢政府,感谢九龙监狱干警,也感谢爸爸妈妈原谅我。今后我一定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到父母身边,用我的实际行动好好回报社会、回报家庭,以弥补我以前犯下的过错。”

  监狱长周强告诉记者,在监狱和社会爱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狱内“三无”人员纷纷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干涸的心田得到监狱民警爱心清泉的润泽后,他们在改造中变得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爱如春风

  悄悄吹开闭锁心门

  分管教育改造工作的副监狱长田俊甫告诉记者,“特服人员”中另一个群体是“严管教”人员。严管人员的犯罪类型一般是抢劫、抢夺、故意伤害、绑架等暴力犯罪。这部分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恶习重,脾气暴躁,极易冲动,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差。对严管人员的教育改造是监狱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田俊甫介绍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监狱矫治分队探索出一条“四步教育法”路子,帮助矫治了一大批严管人员。首先是平心静气法。当被严管人员进入矫治室后,监管民警主动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沟通,认真地了解他们违规的初始动机,从而对症下药。二是亲人期望法。在教育过程中,民警认真设计模拟问题:“假如我是你的亲人,我期望你在里面违规违纪吗”等,让严管人员从更深层次地反思、反省自己的行为。三是危害分析法。通过分析违规违纪对自己、对别人、对亲人的伤害,对刑期、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等,使之明白一时冲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并深深忏悔。四是弥补自救法。认清自己所犯的过错后,让他们汲取教训,并监督他们努力在改造中加以弥补。

  在采访中,王万忠拿出一封从广州寄来的信给记者。信中说:“感谢九龙监狱的全体民警,是你们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帮助使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改造中的那段不寻常的严管生活,它使我在工作中学会了冷静处事,静心待人……”广东籍服刑人员牛某喜欢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一次因一句话不投机而殴打另外一名服刑人员被送往矫治分队严管。进入严管室后,他不但不悔过认错,而且气焰嚣张,“我又不减刑,随便你们怎么办。”对于这样一位态度顽抗、桀骜不驯、冥顽不化的服刑人员,干警们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挽救。

  民警通过与其前妻沟通,得知他非常喜爱6岁的儿子时,干警们制定了一个感化计划。干警让其前妻送来孩子的近照,还让其子用稚嫩的小手画上一幅“爸爸,儿子盼你早日归来”的图画。趁他睡熟后,民警悄悄将照片和画放在他的枕边。第二天起床,当他看见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的照片和图画时,他一时间陷入无尽的思念中。惊诧之余,他突然明白了民警为了挽救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民警的款款真情化作缕缕和煦的春风,悄悄吹开了他闭锁的心门。他刑释回归后在广州某工厂打工,并在上个月当上了车间管理人员。他在激动之余不忘九龙监狱曾经给予的帮助,遂写来了那封感谢信。

  据监狱矫治分队数据显示,自2004年九龙监狱建成至今,共接收严管犯60多名。在民警的真情关爱和悉心引导下,他们都真正痛改前非,脱离了“严管犯”群体。

  爱像阳光

  让阴暗潮湿心灵透明而温暖

  精神类疾患服训人员是指患间歇性精神分裂、精神性抑郁症的服刑人员。这部分人员由于服刑的压力和自身疾病,要么敏感、多疑,要么孤僻、偏执,有些甚至有自杀倾向。他们的内心因为缺乏阳光而显得阴暗、潮湿,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不能融入正常改造氛围。

  原重庆市某石油公司副总经理陈某获刑入狱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巨变,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落差,精神变得忧郁、沮丧,甚至对人生感到悲观绝望,严重的抑郁疾病使他自缢轻生,所幸被民警及时发现获救。为进一步救治他,监狱领导特批将他送入重庆市歌乐山精神病医院进行鉴定与治疗,并请专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监狱还请来他的妻子对他进行亲情帮教。当泪眼婆裟的妻子紧紧抓住他的手,说出他们当初的爱情誓言时,他捶胸顿足地忏悔道:“我好糊涂”。民警的悉心教育与疏导,爱情的召唤与期盼,化作一抹温暖的阳光,驱散了他心中那片厚重阴霾。

  经过监狱不懈努力和民警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患精神类疾病的周某、陈某等一批服刑人员如今已重拾信念,每天都能顺利完成改造任务,没有出现过一次违规违纪行为。

  九龙监狱政委朱大均对记者说,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是一项艰巨而又特殊的工程。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彻底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搞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必须锤炼出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强的民警队伍。对监狱民警来说,监管工作中要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春风化雨润无声”的爱心去教育、感化每一个迷失的灵魂,帮助他们从“过往”中走出来,重塑健全人生,重回家庭和社会。

  记者 张柳妞 陈洁 实习生 续健平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