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桃河泛起层层涟漪,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夕阳下,一对对情侣漫步岸边,草地上,几个孩子正在嬉戏。不远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宽阔的马路上车行人往,秩序井然……5月的山西阳泉,一派祥和、富足景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升级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离不开无数活跃在基层社区的工作者,他们每天奔波在家家户户之间,凭借一腔热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得有声有色。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阳泉,去认识阳泉基层社会治理的那些人、那些事。
社区干部升级“治理”提升服务是关键
深夜,某居民楼内,阳泉市城区德胜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高秋平看完最后一个帖子,深深地打了个哈欠。墙上的时钟已过12点。
从年初开始,高秋平就得了“魔怔”,晚上一有空闲就坐在电脑旁,查找各种有关社会治理的资料。48岁的她从事社区工作已有14年,基层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如此自我加压,是源于当前工作形势的变化。“以前叫社会管理,现在叫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社区要转变的地方却太多了。”高秋平告诉记者。
“社会管理升级社会治理,社区干部首先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摆好自己的位置。”几个月的学习,终于让高秋平对社会治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她的观点让很多年轻人都为之侧目,“以前社会管理模式下,社区干部和社区群众之间,是一种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我在上,你在下,我安排,你照办。如今,社区群众和干部都成了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干部和群众等于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发挥群众力量是关键,干部起到的是组织引导作用。想要居民听指挥,就要先为大家服务好”。
提升服务,硬件是基础。
走进德胜街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墙上“微笑传递温暖,真诚服务居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以前服务大厅只有十几平方米,不仅地方小,工作人员办公也都用纸质档案。”高秋平介绍说,今年,居委会换了新的办公地点,借这个机会,居委会压缩了其他办公场所,建起占地60多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同时,阳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的文化下乡活动中,给居委会配备了7台电脑,居委会全部用在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提升服务,队伍是核心。
“社区工作者就应该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但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却深入不到老百姓家里。”高秋平说工作多固然是原因,但这不应该是脱离群众的理由。
每周日,高秋平都要带上一名包片委员到小区向楼长以及信息员了解情况。除此之外,高秋平还要深入居民家和老百姓谈心,看看大家有什么需求。
家住电建三公司宿舍的张锦,患有先天性二级智力障碍,31岁,父母双亡。张锦平时少言寡语,但见了高秋平就格外得高兴。“从他爸妈2006年去世后,社区里的人就一直很照顾我家。现在他们做得更细了,家里米面油还没吃完,就给我们送来了。逢年过节,还有新被单和新被罩,还不时地帮我们收拾家,真的太谢谢他们了。”张锦的奶奶说。
提升服务,软件是要素。
“铁路幼儿园需要一名食堂工作人员,日勤……”轻轻一个回车,一条招聘消息便被高秋平发送到社区“喜洋洋没咱不行的”QQ群里。很快,五号楼楼长就发来了反馈信息,“我们楼老张符合条件,这两天就安排他去面试吧”。
从今年初开始,德胜区居委会将辖区内36家驻地单位和个体私营企业按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进行整合,建立了“没有咱不行的”服务团队,发布就业信息、提供专业咨询、举办生活讲座、办理代办业务……只要居民有需求,社区就通过服务团队,尽全力解决。
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德胜街社区居民和谐论坛已成立数年,建立的初衷是“居民话题居民论,解决矛盾与纠纷”,可如今,和谐论坛已不仅仅局限于化解矛盾纠纷,议题拓展到了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数增加了、讨论话题更广了、群众参与热情也提高了,这是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真实写照。”高秋平说道。
党员代表工作室建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位于阳泉市南大西街南侧的小阳泉南社区绿荫成行,时隔两年,在社区门口,记者又一次见到了杨艳荣,还是同样的干练,还是同样的和蔼可亲,不同的是,杨艳荣身后,居委会楼上多了一块醒目的牌子——“艳荣工作室”。
杨艳荣,阳泉市城区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同时也是山西省唯一来自社区的十八大代表。以她名字命名的“艳荣工作室”如今已经成为城区41个党代表工作室的领头羊。
“艳荣工作室”的点子源自于两年前一个早上。
2012年11月6日,杨艳荣启程去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早上天刚蒙蒙亮,杨艳荣走下楼,顿时怔住了:无数群众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聚集在她家楼下,见她下来,大伙立刻打起了横幅,敲锣打鼓欢送她。
这一幕让杨艳荣思考了一路:群众这样拥护我,我该怎么做?身为一名党代表,仅仅是局限于5年开一次会吗?
北京归来后,杨艳荣与城区新任书记康晓建进行了一次长谈。几个月后,“艳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通过接待来访、接听热线及微博、QQ群为平台的网上预约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小区维护等三项全天候服务和党员教育、文体健身、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四项限时服务。
今年3月4日,有群众上门反映:头天夜里绿矾沟小区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下水道发生堵塞,早上污水已冒出路面。
得知这个消息后,“艳荣工作室”工作人员立刻行动起来,请疏通公司,挨家挨户收费,打扫卫生,只用两天,就让小区恢复了整洁。
下水通了,杨艳荣却没有就此了事,“作为一个老小区,绿矾沟小区没有物业,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每次出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治标不治本”。
3月24日,在“艳荣工作室”策划组织下,绿矾沟小区召开首届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7名业主委员,并推选出业主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组成了绿矾沟小区首届业主委员会。
“党代表工作室不是行政机构,真较起真来,更类似于一个社团组织,指望它像政府部门那样为群众解决问题不现实。提供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效率、引导群众自治才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杨艳荣介绍说,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主意,是工作室一位志愿者想出来的。随着“艳荣工作室”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求助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有的群众还来自其他县区,单靠工作室几名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志愿者才是工作室的中坚力量”。
“我们目前有志愿者500多人,很多是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还有的是从电视上、网上看到消息,主动联系我们要来做志愿者的。”接过杨艳荣递过来的花名册,记者看到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上学的学生、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遍布祖国各地。
民警代表发挥道德模范号召引领作用
初夏时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打破沉睡了一夜的平静。熙熙攘攘的早市,来来往往的人群,吆喝声、砍价声构成了矿区平潭早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群中,一位身穿警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警察不时走来走去,年近六旬的他脸上总带着憨憨的笑。
“侯师傅早!”所到之处,摊主都用这种方式和这位警察打着招呼。
他叫侯明华,是阳泉市公安局矿区分局马家坪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因为20多年的从警生涯中先后照顾了37位与自己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老侯不仅在矿区,在阳泉、在山西警界都已成为一个“名人”,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粉丝”。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让这位拥有20多年警龄的老民警有了新思考:社区民警如何更好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老侯,既然大伙儿都知道你、认识你,你为何不利用你的影响力来号召、影响周围人,让大伙儿参与进来一起提供服务?”一次会议间隙,与矿区公安分局政委李志林闲聊中的几句话启发了侯明华。
回到社区后,侯明华立即找到社区干部召集“粉丝团”集思广益。
一下午的交锋、碰撞后,一个以工作室为载体、结对子为方式、爱心团队为依托,打造为民服务平台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说干就干。很快,爱心团队的雏形有了,结对子的方案也确定了下来,很多热心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一些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缝补工具,还有居民送来了米面菜,辖区水电工听说后也找到老侯要求为困难居民提供免费服务。
爱心团队的行为也影响着周围更多人。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丢到垃圾桶,顺手撕掉贴在楼道内的小广告……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正在改变着小区:邻里之间矛盾纠纷少了,和谐相处多了;陌生人少了,好朋友多了;心与心之间隔阂少了,沟通多了。
老侯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正在筹备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侯明华工作室”,打算将其打造为一个为民服务、和谐邻里关系的平台,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
物业经理物业化解矛盾纠纷更为方便
马尚福走在滨江格林小镇小区林荫路上,步履快捷。
“平定县滨江格林小镇小区物业公司经理马尚福”,如果现在还有人这样介绍他,老马会立刻纠正:“我可不是一般的物业经理,我是人民调解员。”语气中,老马带着些许自豪。
从2011年开始,平定县在深化人民调解工作过程中,将触角深入物业,通过小区物业公司建立调委会。
“物业来调解矛盾,方便。”马尚福扒拉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来:第一,居民很多纠纷无非就是装修漏水、楼层垃圾等,大多和物业有关系,物业解决起来更顺手;第二,物业就在家门口,一个电话就能过来,快捷;第三,物业平时和各家都有联系,都熟悉,调解起纠纷更好办。
“社会治理,人人都是主体,格林小镇小区有56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调解60多起纠纷。平定县城有80个小区,如果每个小区调委会每年能自主调解60起纠纷,居民不就和谐多了吗?”马尚福说道,自从当上调解员,自己的政治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
谁家吵架了,谁家办喜事,老马都一清二楚。现在的他不只处理和物业相关的问题,还协调居民之间的其他矛盾。“有事找物业”也逐渐成了小区居民的共同认知。
“处理了这么多纠纷,自己法律专业知识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马尚福说,不过勤能补拙!为了积累经验,现在每调解一起纠纷他都会用笔记录下来,典型的还会专门建立档案供以后参考。
律师代表把法律送下去把民意收上来
蓝天白云下,一排排农舍排列山脚,乡间小路上,几名村民扛着锄头有说有笑。4月的盂县下社乡庄里村,一派和谐景象。
村东头儿,两名村民的吵架声打破了宁静。“现在讲法治,别意气用事。吵架解决不了问题,来来,你们俩都坐下,我听听到底是个啥事儿。”听到争吵声迅速跑来的盂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磊气喘吁吁地说道。
如今的张磊每天晚饭后都会将一天碰到的案子整理一下,不仅给每个案子分类,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这可都是宝贝。”张磊说,他把在基层听到、遇到、看到的汇总起来,除了自己总结经验外,一些典型案例他还汇总起来,反映给司法局、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
其实,在阳泉,做类似事情的律师不止张磊一人。
阳泉市司法局局长张俊堂告诉记者,阳泉市目前100多名律师中有12名律师担任省、市、县(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仅最近3年,律师代表、委员就提出近百条关于社会经济、政府管理、行业发展、社情民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其中30余条被列为议案提案。
政协委员冯俊明就是这12名律师中的一位。
在一次法律进社区活动即将结束时,刚赶到现场的一位居民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阳泉一中门口在高峰期太堵了,骑电动车都不方便,别说是开车了。”这一句话引爆了话题,周围其他人也都抱怨起来。
冯俊明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几天后,他独自来到阳泉一中门口调察,并走访了附近居民。
“法律进基层的本职是普法,没想到利用这个机会还可以了解群众呼声。”冯俊明打开本子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记下,并打算在政协会议上提交一份关于阳泉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提案。
接下来的几天,冯俊明又先后到包括阳泉公交总站在内的10多个地方进行走访,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同时又咨询有关专家和交通部门,还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和应对措施。
在随后的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冯俊明代表九三学社在联组讨论中作了《创新管理理念,齐抓共管治理阳泉交通拥堵》的发言。会后,冯俊明又与市政协、市规划局、建设局等有关人员到相关地点访问、观察和实地测量。经过一个月,三次修改的改造方案和绘制的30多张图纸被相关部门采纳。
现在阳泉市各交通拥堵节点正在积极改造落实,其中市政府广场地下通道、阳泉一中天桥、沃尔玛地下通道、港湾式公车站等已经启用,治理效果明显。
从那以后,冯俊明就把每次法律进基层变成了收集民情民意的阵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民情来源于群众和生活。”冯俊明这样说道。
群众代表小区平安要发挥志愿者作用
8时许,郊区老虎沟小区办公室,52岁的余海玉从办公桌抽屉里取出一个红袖章,解开别针,小心翼翼戴在衣袖上,而后从墙上取下一根橡胶棒挂在了腰间,和其他4名巡防队员一起走出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巡逻。
“余队长,一区一切正常。”当余海玉一行来到小区二号楼下时,正在带着孙子遛弯儿的巡防志愿者李阿姨招呼道。
“别小瞧这些老人,如今可是守护我们小区安全的‘御林军’。”言语间,余海玉流露出一丝自豪。
余海玉所在的老虎沟小区地处郊区政府所在地。从2000年开始,小区组建了治安巡防队,余海玉成为巡防队队长。巡防队建起来以后,小区治安好了很多,矛盾纠纷也少了。
然而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外加交通便利,大量外来人口开始涌入,各类盗窃、流动作案及矛盾纠纷等逐渐增多,巡防队人员有限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加强治安防范、促进和谐平安建设,成为余海玉和巡防队一直考虑的问题。
“既然小区平安大家享,那这个平安为何不能让大家来创?”偶然之间,余海玉的脑子中冒出了一个想法。
很快,原本被划分为4个片区的1.1平方公里辖区被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小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至少3名志愿者负责,小区退休人员、楼长及小区物业人员都成了巡防志愿者。
“志愿者自己看家护院,积极性高;志愿者人数又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巡防队人员不足的问题;此外相比以前,每个人负责的都是自己家门口的事儿,情况相当熟,是不是小区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余海玉说道。
“花钱请别人不如自己看家护院。”巡逻一区的志愿者李阿姨说,退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出来转一转、看一看,小偷过来也不敢下手了,小区就安全了!
“自从有了巡防志愿者,小区内几乎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巡防人员的身影,我们也多了一项职责,监督志愿者的工作。”余海玉说道,他最近打算将辖区中小学生也发展为志愿者,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述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通过学生来影响家长,进而提高居民自身的防范能力,最终达到整体防范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