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建宁德赤溪派出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行集联动调解、便民利民、防范宣传为一体的“3+X”流动式调解模式,变“坐堂听诊”为“巡医治病”,为化解群众纠纷筑起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截至目前,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避免3起家族械斗事件,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主动“出诊” 解纠纷
在赤溪镇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小事吵,大事闹,村委干部劝不了。双方都往镇上跑,翻山越岭晕了头,长途跋涉吃不消。”足可见群众调解矛盾纠纷之艰辛。
“等村里的矛盾‘闹’到镇上来,说明已有所激化,再化解就要用更多的精力。不如想些办法,将矛盾纠纷趁早化解在萌芽。”赤溪派出所所长刘冰元说,于是,“3+X”流动调解室在该所的牵头下成立了。
方便、便捷、遇事就调、随时可调、随叫随调,“3+X”调解模式最主要的特点为化被动为主动,破封闭为开放,变固定为流动。每当发现一个需调解的矛盾,调解流动室的人员都会积极主动深入村庄农户、田间地头,将调解室搬到任何可能的地方,就近调解,就地化解矛盾。
日前,班竹村邱某树的林木被砍伐,怀疑系同村邱某明所为,两人发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邱某树殴打邱某明,导致邱某明右脸严重受伤卧床不起。该所民警了解案情后,决定采用流动式调解室对该起纠纷进行调解。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在简陋的调解室,派出所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始调解两村民因矛盾引发的伤害纠纷。在工作人员耐心细致调解之后,两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开放调解保公正
在调解工作中,如何确保调解公开公正?如何避免民警被受害人“绑架”,提出不合理天价赔偿金?“3+X”流动调节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即由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三家单位人员组成调解人员,“X”即矛盾纠纷发生地的村委干部、义务调解员、“两代表一委员”、治安巡防队、当地村民等共同参与调解,以各部门通力合作,增强调解合力。同时,设置村民旁听席、规范调解文档管理,让调解过程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使每条调解信息都有案可查,实现了调解公开化、规范化。此外,为保障调解效能最大化,调解员还定期对已经处理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跟踪回访,了解掌握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听取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意见,防止矛盾纠纷重新激化。
近日,溪园村村民胡某因交通肇事导致一老人死亡。被害人儿子早逝,只剩下儿媳与孙女,而肇事者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中仍有一老母亲,事故令本就困苦的两个家庭雪上加霜。被害人家属欲前往胡某家中闹丧,赤溪派出所多次规劝,安抚家属情绪,在征得双方调解委托后,迅速启动“联动调解机制”。
5月9日,调解在溪园村村委楼进行,由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成员组成调解小组,当事人双方家属均到场,两村群众代表列席。调解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同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双方家庭情况,最终达成协议,即肇事方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13万元,被害人一方以法律手段追究胡某刑事责任,不再闹事。
流动服务为民生
“各位村民注意了,镇里的流动调解室今早到村里走访,有需求的村民请于9点准时到村委大楼办理。”5月11日清晨,赤溪镇桃源村广播站反复播送着这条通知。
9点不到,村委大楼前就聚满了人群,流动调解室接待了因为养殖鸭子问题造成多日矛盾的老陈和老黄家,流动户籍室的民警为腿脚不便的吴桂容受理了上门办证事宜……村委楼前一派热闹景象。
“我们的民警每个月至少要到所辖的村落去一次,搜集民意。群众有任何问题和意见都可以提出。”刘冰元说。为更好地拓展流动调解室的服务层面,赤溪镇派出所制定了每月一次的“接访”制。在准备去往村里时,村里会通过广播通知民警“接访”的时间地点,届时群众可自行前往反映问题。同时,派出所还利用这种进村契机开展“送证上门”、法制宣传、计生办理等服务,进行多元化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3+X”流动调解室已主动上门办证211起,开展法制宣传115次。
刘冰元说,他们就想将这个流动调解室打造成一个服务平台,将民事调解、法制宣传和民生服务结合起来。每个民警既是“调解员”又是“宣传员”,通过以案说法,以平台促沟通的方式,调解一起,服务一片,维稳一方。(范宇羽 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