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浙江义乌:法庭搬到交警队 司法为民更贴心

2014-05-22 14:47:5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平安浙江网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义乌市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截至2013年底已超过30万辆,每年还以近4万辆的速度递增。车辆的激增,也导致了交通事故数量的增加,义乌日均发生大小交通事故三四百起。

为方便群众处理交通事故,及时介入纠纷调处,义乌法院在2008年4月将法庭“搬到”交警大队,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宗旨,做好、做实、做细每一个工作环节,充分发挥司法为民的工作热情。

义乌法院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成立以来,共办结7954件案件,其中调解撤诉5864件,调撤率达到75.13%。2013年,审判站所在的民三庭因其扎实的工作业绩,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

强化司法为民实效

“多亏法院及时催促,对方按时赔了钱,真是太好了!让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不知省了多少钱和精力,真是太感谢了!”这是来自四川的任登富夫妇通过交通事故巡回审判站的督促履行后拿到赔偿款时的感慨。

义乌外来人口多,人流、车流量大,许多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及家属均是外地人。发生交通事故对一个家庭来说已属不幸,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受害人及家属的奔波,不再增加新的痛苦和损失,是交通事故审判站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此,审判站采取了诸多惠民举措。法院派驻3名法官、3名书记员现场解决纠纷,对现场调解成功的,当场制作民事调解书并送达,并当场履行;对不能当场履行的,记录好每个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联系方式,在履行期限将届满时帮助受害方敦促对方及时履行;对于难以达成和解的,则对当事人的诉讼加以指导。

审判站内还设有专人负责的导诉台,免费向当事人提供民事诉讼指南、诉讼风险提示,指导当事人书写起诉状、授权委托书。同时,在醒目位置张贴“诉讼调解须知”,公开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让群众对事故纠纷处理流程一目了然。

多方联动促进和谐

交通事故审判站将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根据案件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依法进行调解,以使案结事了。

2012年5月5日,小余驾驶车辆在搭载好友阿俊夫妇从金华返回义乌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上3人均死亡。阿俊家属起诉要求小余的继承人赔偿各项损失150余万元。

该案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双方亲属对事故原因各执一词,原本关系极好的两家人相互指责,小余家人还因不满法院诉讼保全到处信访投诉。考虑到该案的特殊性,民三庭做了充分准备,由杨庭长亲自担任审判长。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

此外,审判站还与交警、司法行政、保险等部门强化沟通联络,探索出了一条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前置、司法确认跟进和判决保障的交通事故联动处置新机制,用多部门的“大合唱”取代原本的“独角戏”,搭建起化解交通事故纠纷的有效社会平台。

“法院与公安、司法行政、保险等部门跨界合作,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置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司法为民工作的创新,既可实现受害方的利益,又能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该院院长钱建军在谈到交通事故纠纷部门联动处置时说。

司法救助温暖民心

“真是太感谢法官了,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官司,更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近日,72岁的方善法拉着审判站蒋法官的手说。

老方的儿子阿祥在义乌打工,2012年9月16日,阿祥骑两轮轻便摩托车去公司上班,途中与相对方向直行的重型自卸货车发生碰撞,阿祥受伤,经鉴定构成一处三级、一处七级、一处十级伤残。

由于老方年事已高,除了阿祥之外并无其他亲人,而肇事车驾驶员和车主均是江苏人。为了能够多争取事故赔偿,给儿子治伤,老方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审判站。

审判站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介绍了此类纠纷处理的流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考虑到老方文化水平不高,独自一人进行诉讼有难度,承办此案的蒋法官就主动与法律援助中心取得联系,为其联系了一名援助律师。

最终,老方在法援律师的帮助下,通过法院判决,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在做好司法救助工作的同时,义乌法院严格而灵活地实施诉讼费缓、减、免等制度,为符合法律规定可以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困难群众提供司法救助。近几年来,该院每年都为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40万余元。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浙江义乌:不断加强政法综治平安宣传工作
·浙江义乌法院院长“民情体验”中找“茬”
·浙江义乌:“四大练兵平台”搭建青年成长阶梯
·浙江义乌:用好“三个不起诉”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浙江义乌:公正高效审判 力促“五水共治”
·浙江义乌抓获三名恶意欠薪老板

·浙江义乌抓获三名恶意欠薪老板
·浙江义乌去年通过DNA比对查破案件242起
·浙江义乌:多部门联动 帮农民工讨薪497万
·浙江义乌警方试点聘任制公务员
·浙江义乌积分入户政策向优秀人员敞开大门
·浙江义乌破获盗窃工地木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