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之内有温情--走进“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先进单位”安徽怀宁看守所
新华社合肥5月21日电(记者杨玉华、周畅)“我死之后,想把我身上有用的东西全部捐献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希望他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着……”这是一名身负4条人命的死刑犯人在临刑前留下的最后心愿。
在离开看守所去执行死刑时,这名犯人跪谢看守所民警的照顾,主动捐献了身体器官。“从‘亡命狂徒’到器官捐献者,让我们坚信,在押人员也需要被关爱,在正确引导下是会悔改的。”安徽省怀宁县看守所民警韩俊说。
从2010年开始,怀宁县看守所围绕安全管理、人权保障、服务诉讼、监督制约、教育感化五个方面大力推进看守所各项管理机制创新,加强了对被看守人员的人性化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看二守三送走’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一管二教三转化’的帮教理念才是管教的关键。”怀宁县看守所所长方龙礼说。
走进安徽省怀宁县看守所,心理咨询室、诊室、浴室、理发室、阅览室分列过道两边;洁白的墙边摆放着绿色盆景;监室里中央空调、电视一应俱全……如果不是“失足未必千古恨,回头依然满目春”这类随处可见的字样,很难想象这样干净整洁、功能齐全的地方是看守罪犯和犯罪嫌疑分子临时羁押的场所。
“如果你的家人不小心犯错,你是否希望他们在看守所受苦?如果他们有可以改正的机会,你会不会为他们争取?”这是方龙礼总是跟民警说的一句话。他不断倡导用现代司法理念对待在押人员,当好他们的“灵魂工程师”。
今年27岁的韩俊从安徽公安学院刑事侦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怀宁县看守所。他坦言在知道自己被分配到看守所时曾“非常担忧”,然而来了之后,却发现看守所在衣、食、住、医和心理方面都为在押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机制,自己更多的是扮演一个管理兼服务的角色。
从配备洗漱用品到安装中央空调,从安排视频会见到给在押人员过生日,韩俊从这些工作中渐渐体会到在押人员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教育、感化和挽救。
为了让高墙内的执法更加阳光,赢得更多社会的理解支持,怀宁县看守所聘请了6名执法特约监督员,每半年开展一次“开门评警”活动,邀请怀宁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向社会公开八项承诺,以多种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廉洁自律,树立公正形象。
为了让服刑人员有正确的目标和积极向上的动力,怀宁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在2010年还联合制定了《怀宁县看守所在押人员羁押期间表现量刑评鉴建议暂行办法》,规定由看守所通过日常对在押人员羁押表现实行百分制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向法院提出不同的量刑建议。
从2010年9月至今,看守所共计关押了约1750人,其中有280人因表现良好,提出从轻处理建议并被法院采纳。表现良好争取从轻处罚成了看守所许多在押人员的努力目标,看守所风气明显转变。
如今,怀宁县看守所已经连续两年被公安部监所管理局评为“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示范单位”及“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先进单位”,2013年还被安徽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二等功”,多名监管民警被评为先进、受到立功嘉奖。
“失足未必就是千古恨,高墙内也会有温暖。”方龙礼说,今后看守所还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教育挽救更多失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