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各类公职人员,谎称被害人涉嫌犯罪,利用被害人害怕、慌乱的心理进行诈骗;在报纸、网络、电话、电视中传播中奖、办理无息贷款、知晓股票行情等诱人信息,利用被害人贪图利益的心理实施诈骗……
今天下午,辽宁省沈阳市警方有关人士向《法制日报》记者梳理了电信诈骗被害人的心理特征。
2013年9月13日,王女士接到自称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法院的电话,说福州警方抓获一名毒贩,毒贩给王女士账户汇了30万元,要求她把钱转到国家安全账户,等待调查处理,导致王女士受骗。
沈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警官王峰介绍,不法之徒实施上述诈骗犯罪时,常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特定身份,被叫电话可显示110、120、119等特殊号码,骗取受害人信任。
“一些犯罪分子冒充医保工作人员,翻新信用卡透支诈骗手法内容,属于新型电信诈骗,迷惑性较强。”王峰说。
2013年7月,被害人李女士接到自称是医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李女士的医保卡透支19万元,并告诉李女士一个电话号码,让她立即报警。自称上海市公安局民警的人接待了李女士,谎称李女士的医保卡在上海市刷卡套用现金,医保卡将被终身停用,还涉嫌诈骗犯罪。惊慌失措的李女士被对方以资金保全为由,将25万元汇入指定账号。
“犯罪分子抓住被害人害怕、慌乱的心理实施诈骗。”王峰表示,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冷静,如果有怀疑应尽快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等其他途径核实,防止上当受骗。
犯罪分子利用一些人贪图利益的心理实施犯罪,王峰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被害人张某看见某报刊登的一则无息贷款广告,便打电话联系上对方,对方让她办一张卡,存入3万元作为保证金和手续费。张某存入3万元后,贷款仍未到位,才发现被骗。
“这类诈骗多是利用信件、彩票、报纸等广告为媒介,刊登中奖、办理无息贷款等广告,利用被害人急需周转资金、贪图利益的心理,诱惑群众与其联系。”王峰表示,有些不法分子还不惜血本,花费巨资登载虚假广告,使被害人上当受骗。“股票操盘手诈骗”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2013年11月18日,被害人张某接到自称某投资公司业务员王某的电话,称可以帮助炒股,利润三七分成。想一夜暴富的张某先后交纳5万余元会员费、护盘金。接下来的两天,王某分4次给张某返利4000余元,并告诉张某近期有黑马股,诱使张某分两次汇款15万元,张某之后便联系不上王某,感觉被骗后报警。
“这类犯罪中,会有大批‘电话手’劝被害人汇钱,由所谓的‘老师’进行炒股指导。”王峰说,不法分子会通过非法途径买来大量炒股者的个人信息,一天给被害人打多个电话,用“嘘寒问暖”的方式拉近关系,伺机诈骗。
王峰表示,目前股票诈骗形式多样,网络、电话甚至电视等都成为诈骗载体,各类骗子通过各大论坛到处发布诈骗信息、打骚扰电话、电视荐股等实施诈骗。
“尤其提醒广大股民,不要拨打任何股评节目中的热线电话、指导电话或财富热线,打过去往往就是噩梦的开始。”王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