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吸毒人员复吸率高这一难题,自2012年年底以来,云南省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结合省戒毒局大力推广“391”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和部分地方政府、政法委和公安机关合作,将157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纳入后续照管工作中。一年多来,157名吸毒人员中125人没有复吸,保持了操守,戒断巩固率达到79.6%。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创立吸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
“以前出来没有人接送,自己直接到司法所报到,定期思想汇报;这次出来不仅有接送,还经常有人关心约束,家里有困难也能获得及时帮助。不能再吃(毒品)了!”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大仓村,从1997年开始吸食毒品、历经三次强制隔离戒毒,如今已41岁的村民马力(化名)告诉记者。
“截至2014年3月,全镇涉毒人数总计816人,涉及8个村委会。其中现有吸毒人数98人。”大仓镇党委书记周晓芳说。
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陈学军告诉记者,为有效提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断巩固率,2012年11月29日,该所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在巍山县大仓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吸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与巍山县大仓镇人民政府签订了解除强戒人员后续照管协议书,协同大仓镇政府、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卫生、村委会、家属对大仓镇解除强戒人员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及调查,并与有关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积极安排解除强戒人员就业,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真正延伸到社会面。
“1+6”模式走出戒毒康复新路
“截至目前,已挂牌成立了巍山县大仓镇等6个解除强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将168名解除强戒人员送回工作站,实现了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戒毒的无缝对接,由强制隔离戒毒后续照管工作站实施管控帮扶的157名吸毒人员中,125人保持了操守,戒断巩固率为79.6%。”陈学军说。
陈学军告诉记者,大仓后续照管工作站成立以来,在抓好帮教对象“一月一谈话、一训诫、一尿检”等措施落实的同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大仓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路子,即“1+6”管理模式,为其他工作站提供了经验。
“在大理所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我对毒品有了清醒认识,这次出来后,原来的管教民警经常打电话来,自己觉得有人关心帮助,彻底巩固戒断效果的信心更强了。”33岁的大仓村村民高翠(化名)说,自己心情烦闷时,也会主动给原来的管教民警孔燕怡打电话聊聊天、诉诉苦。
“大仓后续照管工作站成立至今总共接收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康复人员28人,目前无一人复吸。”周晓芳说。
“在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指导帮助下,巍山县先后在坝区四镇成立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有效预防了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的脱管和漏管,实现了戒毒出所人员与乡镇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克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后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管理教育难的新路子。”巍山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耀参介绍说。
今年实现1800人延伸服务管理
据云南省戒毒管理局副局长陈欣介绍,后续照管工作站制度创新是该局正在全省推广的云南强制隔离戒毒“391”模式十分重要的一环。
记者注意到,2011年5月,司法部对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出了率先移交、率先实践、率先创出经验的“三个率先”要求,在这之后,该省强制隔离戒毒系统迅速行动、不等不靠,用了一年多时间,初步探索形成了云南强制隔离戒毒“391”模式。
“2013年以来,我们在省三所、昆明所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探索了以‘三期九项一延伸’为主要内容的云南强戒管理新模式。”在今年4月11日召开的云南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推进会上,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施胜中说。
据悉,“三期九项一延伸”戒毒管理模式即生理脱毒期开展“医疗关怀、生活关怀、身心关怀”,突出关怀救治;康复治疗期开展“身心康复、认知矫正、技能培训”,激发戒毒意愿;回归巩固期开展“拒毒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修复家庭关系能力”,重建社会功能;延伸管理期建好“信息共享平台、持续帮扶平台、回访调查平台”,提高操守保持率。
“针对日益严峻的毒情形势、吸毒人群持续增加和居高不下的戒毒人员复吸问题,要着力推行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延伸管理,将其作为提升戒毒工作成效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来突破。只要能有效降低其出所后的复吸率,巩固戒断效果,投入再大也值得、困难再多也要克服。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戒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大局。”施胜中向记者表示。
据悉,云南省戒毒管理局近日结合14个强戒所工作实际,制定了每所100人至200人不等的后续照管工作任务,全省今年拟实现1800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延伸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