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积极实施三项民生法律服务,当好群众的“法律医生”。
法律服务贴近民生
认真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组织全市8家律师事务所,46名专职律师分别进驻全市30个社区、3个镇,每周集中一天时间,为社区(镇)各类组织和群众提供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接待涉法涉诉信访等法律服务,引导社区群众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诉求,把便捷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结合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及时向社区提出法律建议,为加强社区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公证处通过建立限时办结、集中办证、节点预约三项制度,把“公证全天候服务理念”真正落实到工作中。采取免费起草法律文书、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及时提供上门服务三项措施,拓展便民渠道。开展“公证开放日”、“公证服务周”、“公证敬老月”三项活动,加大便民利民服务力度。
法律援助惠及民生
嘉峪关市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推出“法律援助直通车”服务,采取定期上门、预约上门、随时上门等主动服务方式和“坐堂问诊”与“出门巡诊”相结合的便民服务措施,随时接受群众求助,解答疑难复杂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接待咨询过程中,发现有群体上访苗头的,及时做好稳控和思想疏导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引导来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合理表达诉求;对一些群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可以调解解决的,积极协同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或各司法所进行调解,需要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的,主动帮助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在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中,采取旁听庭审、督导回访、案卷评查、投诉受理等措施,全程监督案件办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办案人员协调解决,有效提高案件质量,实现了咨询“零距离”,办案“零投诉”。同时,不断强化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建设和便民设施建设,在市看守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及时为在押人员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通过降低门槛扩大援助覆盖面,开通便民利民“绿色通道”,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得到及时、快捷、高效的法律援助。
人民调解保障民生
各司法所灵活借鉴和运用“枫桥经验”,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理念,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居院落、居民小区,积极排查化解当前群众最关切、最期盼解决的矛盾纠纷,努力防止因群众身边的“小事”解决不及时,演变成影响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在调解过程中,司法所邀请驻社区的律师参与,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为促使当事人及时履行人民调解协议,调委会主动与市基层人民法院联系,并指派调解员陪同当事人到法院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确保协议履行率。司法所在主持调处疑难纠纷时,均邀请所辖各社区人民调解员现场观摩,学习调解技巧和知识,增强人民调解公信度。各司法所不断探索“三调联动联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部门以及群团组织的衔接联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式,增强调解效力。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运用“三调联动”方式化解矛盾纠纷164件,司法确认案件17件,疑难复杂纠纷27件。进一步落实回访制度,防止纠纷“反弹”。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协议当事人,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满意程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防止已经化解的矛盾纠纷“反弹”。
来源:甘肃司法网
·甘肃驾驶员网上预约考试系统启用
·甘肃公安边防首支边境联防队伍组建
·甘肃公安厅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与监督
·甘肃:具有较大影响的拟不起诉案件将听证
·甘肃影响较大拟不起诉案件将听证
·甘肃:具较大影响的拟不起诉案件将听证
·甘肃:具较大影响的拟不起诉案件将听证
·甘肃:多举措加强代表联络工作
·甘肃公安机关推进训练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甘肃公安机关:寓服务于管理 提升工作能力
·甘肃出台制度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甘肃举办藏汉双语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