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王友春是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每个月的15日晚上,彭浦新村的“法律咨询夜门诊”里总能看到王友春忙碌的身影。怀着为民解忧的满腔热情,他在工作之余无偿为百姓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群众矛盾。14年来,这里共接待居民万余人次,依法调处纠纷800多起,接访结案率100%,纠纷调处率99.4%。
2000年,由闸北区司法局、彭浦新村街道牵头,“法律咨询夜门诊”在三泉路821弄兴泉小区内成立。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多”小区:年老体弱多、吃低保困难家庭多、吸毒、劳教劳改“两劳”人员多,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不断。一心想为大家做点事,又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王友春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志愿者,从此,每个月15日的晚上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接诊”时间,一干就是14年。
清官难断家务事,例如邻里纠纷、房产类咨询等,调解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王友春的应对之道是“态度热情、倾听真心、疏导悉心、答复规范、解决不留后遗症”。小区里有一户家庭,丈夫老胡是盲人,妻子承担养家的重任,膝下还有个轻度智障的女儿。因为生活困顿,夫妻俩经常吵闹不断,离婚官司从小区居委会打到柏万青的老娘舅节目,又从老娘舅节目打到“夜门诊”。
调解刚开始时,夫妻俩互不相让,但王友春从未放弃,每次都甘做“出气筒”,让两人分别出尽心中怨气。之后,王友春先动之以情,引导他们回忆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夫妻双方一路相互扶持的不容易;再晓之以理,从婚姻关系到子女抚养再到财产分割,一一指明利害关系;最后追根溯源,从解决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本出发,多方联系,为他们申请补助金,帮助这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看到即将分崩离析的一家人又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王友春由衷地感到高兴。
居民们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王友春时刻保持“充电”状态。他尽可能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也经常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的东方大律师、阿庆讲故事、新老娘舅等节目,还把在报纸上看到的案件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供日后“坐诊”时查阅参考。他还经常结合这些案例与同事们切磋讨论,互促共进。兴泉小区居民龚文高说,“街坊邻居知道了自己有问题的话,第一时间就想到找王老师。老年人经常问很多遍,王老师总是耐心地解答,直到你满意为止。”
如今,王友春临近退休,但依旧满怀热情站在社区检察科的窗口一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百姓身边的检察官,每天坚持翻开来访登记本,倾听社区百姓“家长里短”的故事,为他们“开方子,想法子”。王友春向居民们承诺,即便退休,他也“退休不退岗”,会继续将这份热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