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圆的故事

2014-05-13 14:34: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云南长安网 

  过了花甲之年的我,且不说从书本上读了不少古今外的故事,就是单凭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讲得出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然而,我总觉得对我启发最大、教育最深刻的一个是“圆的故事”。

  50多年前我在剑川中学读书。任我班《几何》课的是头发微显斑白的王光明老师。一天,王老步上讲台后说:“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叫‘圆’。”说完,他拿起棕红色的木制大三角板,用粉笔在黑板上依次画了我们已经熟识的各种多边形。接着便抑扬顿挫地说道:“在所有几何图形中,如果不借助绘图工具,最难画的是圆!”同学们小声议论开来,有的拿起早就预备好的圆规,无师自通地在自己的演草本上画起圆来。教室里渐渐复归寂静,只见王老师面对我们,捏着整条粉笔的一端,在身后倏地划了一个圆圈。顿时,同学们惊讶得睁大了两眼:乌黑的黑板上,呈现出一个非常流畅的圆的轨迹,圆得似一轮满月。正当我们凝神于黑板上那个圆的时候,王老师用浑厚而深沉的声调讲道:“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杯口、碗口是圆的;车轮是圆的;太阳、地球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圆,就是完满,就是美满。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那时,我们都是些十四五岁的学生娃,自然无法领悟王老师话中的含义,只觉得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师。

  不久,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的狂风恶浪涌来,王老师因“右派”加“牛鬼”的罪名被遣送回乡下老家。画得一手好圆的人,他的事业、他的生活却离“圆”那么遥远。

  我回乡当知青后的一年冬末,随几个社员到王老师的家乡换稻种,顺便去看望了他。在王老师家中,见一张破旧的书桌上摆着名叫《圆在白族本雕工艺中的应用》的一本厚厚的手稿。“老师,这是您写的吧?”我问。

  王老师微微颔首,说:“这两年在乡间生活,我发现我们白族木雕门窗图案中,最多的是圆形,很值得探究……”

  我捧着那本沉甸甸的手稿,由衷地赞叹起王老师身处逆境,却追求不止的可贵精神。王老师感慨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老夫子的观点,我也曾一度深信不疑。但是,经历了一番磨砺之后,我反而坚信:人类社会总是在缺憾中不断前进,日臻完善。一个人,只要精神不颓废,追求不息,他的事业、他的生活走向大‘圆’是有希望的。……”

  后来,听说王老师那本《圆在白族木雕工艺中的应用》的手稿,曾被他家乡的年轻木匠们奉为至宝。跨入新世纪那年初春,我听说王老师的《圆在白族木雕工艺中的应用》已正式出版,并被剑川各家木雕公司作为培训员工的教材。我没有仔细拜读过王老师的大作,说不准它的价值。然而,这个“圆的故事”则跟王老师传授给我的那些几何知识一样,成为我一生中是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高万鑫)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