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淡泊是仁人志士的修身准则和不懈追求。诸葛亮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这方面他堪称表率,他为官二十七载,居相位十五年,可谓集文武大权于一身,但却始终廉洁自守,绝不以权谋私。那时,当官的还没有“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他便自觉地公开了自己原有的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的家产,并让妻子儿女耕织自食。
在几十年的革命实践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同样表现了对名利得失的淡然处之和对人生信仰的不懈追求。解放后我军第一次授衔,许多老前辈都主动将高军衔让给别人,当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徐立清同志,按各方面的条件,都可以授上将军衔,但他说:“我分管干部工作,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于是他主动给军委写信,提出自己不授上将军衔。毛泽东赞扬了他的可贵精神,并亲自批准他为中将军衔。
淡泊是一种境界。当愿望得到满足时,不沾沾自喜、不忘乎所以,当愿望一时达不到时,不怨天尤人、不牢骚满腹,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是一种修身。常言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上自觉戒奢、追求俭朴,事业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两者相辅相成,既是立身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
淡泊是一种豁达。人是有所追求的,但要对所追求的事物有个正确的心态。看轻身外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名利,像苏东坡那样“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淡泊名利并非是一件易事,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人生追求的人,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做到不重名利,不计得失,用淡泊的情怀写出高尚的人生。
(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