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忠诚,无私奉献,无愧于心
编者按 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近日,公安部直属机关党委、直属机关团工委举办了“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主题演讲比赛。
公安部机关青年干部紧紧围绕主题,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和思想实际,通过满怀豪情、充满激情的演讲,抒发了对崇高理想的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和对公安事业的执着追求。本版现将部分演讲稿整理刊发,供读者交流学习。
在血与火中,用生命激活生命
张全志(公安部消防局)
5年前,我参加入警面试时,考官让我谈谈对警察的理解,我当时的回答是:警察二字拆开理解就是,一个敬、一个言,一个宝盖头、一个祭,这就是要求警察必须时时处处把人民放在心上,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入警后,我见证了许多消防官兵闪亮的青春。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出警,一座3层民房的二楼着火,窗户往外直吐浓烟,有群众说有一位老人被困楼上,情况十分危急。指导员背上空气呼吸器,带着一名班长和一名水枪手冲入火海。
1分钟过去了,对讲机没有传出消息;5分钟过去了,对讲机里还是没有指导员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终于,指导员从浓烟里钻了出来,经过仔细搜索,他没有发现人员被困。
战友们松了口气,但人群中却有些沸腾了。一名妇女心急如焚地说她的父亲不见了,一定还困在里面。面对妇女焦急的眼神,指导员二话没说,戴上面罩又冲进了浓烟。这次,一直搜索到灭火行动结束,还是没有发现有人员被困,但是指导员却被烧塌的门梁砸伤了肩部。
在清理火场的时候,那名妇女扶着她的父亲走了过来:“同志,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父亲去买菜了,害得你受伤,伤口疼吗?”指导员被熏黑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说:“没关系,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只要老人家没事,我就放心了。”指导员一句朴实的话感动了我,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名普通消防官兵的伟大。
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力量让他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冲入火场搜救?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消防战士不惧危险勇斗火魔?又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队伍经受住了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
那是一种职责,一种无惧生死、勇于奉献、保民平安的职责。
4年前的一天中午,一名小伙子领着女朋友急匆匆地跑到我们中队大声喊道:“快救救我们,快救救我们!医院说只有你们能救我们。”我们一看,女孩的手指被戒指卡住了,戒指已经完全嵌在肉里,影响了血液循环,手指红肿,女孩被勒得痛苦难忍。我们让小伙子蒙上女孩的眼睛,启动无齿锯准备切割。小伙子看到大大的无齿切割锯被惊住了,老班长却劝道:“别紧张,放心吧!我们参加过铁军比武,我们平时都是在灯泡上切细铁丝的。”
几分钟后,戒指切开了,女孩泪流满面地扑通一声双膝跪地,一边磕头一边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谢谢亲人啊!”男孩急忙从兜里掏钱,说要多少钱都给。我说,为人民服务,不要钱。
她的这一跪,让我感觉到了消防官兵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一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消防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3年前,我被调入福建福州公安消防支队鼓楼二中队任指导员。每逢春节出警多、保卫任务重,父母便提出到中队过年。我刚把他们接来中队,警铃就响了,福州市的一个木屋区有民房失火,大火借风势快速向周边蔓延。我带领中队官兵火速赶往现场,那天的火势很大,经过4个小时100余名消防官兵奋力扑救,大火被控制住了,并成功疏散出300多名群众。
当我筋疲力尽、浑身湿透地跳下消防车的那一刻,等候了4个多小时的爸爸妈妈冲上来把我紧紧地抱住了,4个小时的担心全部都化作了止不住的泪水。曾经被父母保护的孩子,如今也挺起胸膛保卫千千万万的父亲母亲,我知道,父母在为我担心的同时也在为我骄傲。
亲爱的战友们,像我一样的普通官兵在全国消防一线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每天都在演绎这些平凡的故事,甚至在水与火、血与汗之间,用生命激活生命,用对党和人民的满腔忠诚践行着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奏响了一曲曲“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壮丽凯歌。他们的精神也鞭策着我在从警路上,把责任担在肩上,把人民放在心间,书写自己平凡而闪光的青春。
十年
常杰(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
十年前,我刚来到北京。路过大学寝室楼下的公告栏,一张白底黑字的A4纸贴在里面,一个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稚气的年轻人就定格在那张纸上,寥寥几行字概括了他的生平。那是一张讣告,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师兄,在我还没有完全熟悉校园的时候他已经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了。那天,师兄用生命告诉我:面对危难挺身而出,面临选择义无反顾,警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
2007年春天,我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派出所实习。农历正月十六晚上8点多,我们接连出了6次警之后,又有人报案说路边发现了一个小孩。我们赶紧奔赴现场,一个才几个月大的婴儿被裹在被子里,在路灯下显得楚楚可怜。我们赶紧把他送往医院,我伸过去一根手指,他那柔软的小手一把握住了我的手指,我在心里默念:孩子,别怕,我们是警察,我们会保护你的!那一刻,我感受到手中的重量。
后来,我成了一名普通的边检民警,渐渐明白警察不仅要有奋不顾身的勇敢和义无反顾的牺牲,更要凭水滴石穿的坚持去守候这个国家的平安。我记不清在执勤现场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了,但正是这数千个日日夜夜,让我明白: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支队伍,可以成为一种轻微而又深入人心的力量。
一个寒冷的早晨,天还没亮,一架航班落地了。一位老人从我这里入境,办完手续递还护照的时候,看着他单薄的衣衫,我说:先生,北京特别冷,穿这么少可不行,会感冒的。他先是一愣,紧接着笑着对我说:“孩子,这么多年回大陆,你最温暖!”那一刻,我被感动了:一个简单的问候,却换回如此温暖的回应,我相信,很多年后,他也许不记得我是谁,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曾带给他温暖的警察。
每个夜晚,当我融入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看着那些匆匆回家的背影,我很骄傲,因为我为这座城市、为这个国家的平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无悔从警选择点亮青春梦想
朱娟(公安部人事训练局)
公安民警在人们心中既神圣又威严,是党的忠诚卫士,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回首这些年的从警之路,从青年学生到成为民警、从基层单位到部机关,有太多的感悟伴随我迈开坚实步履一路走来。
——公安民警要思考为何从警,从而无悔选择、不改初衷。我为何要选择从警?缘于读研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我被派往河南主持公安机关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次晚会,让我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公安民警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产生了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向往,我渴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毅然作出选择,研究生毕业后报考北京市公安局,最终如愿以偿,加入到光荣的公安队伍。
——公安民警要明白如何做警,从而苦练本领、砥砺提升。我在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干过两年巡警,同事们经常谈起如何做一名合格民警、优秀民警,我把大家所说的归纳为“三个三”:要“三诚”,就是对国家忠诚、对群众真诚、对事业虔诚;要“三识”,就是要有才识、见识、胆识;要“三能”,就是要能说、能干、能打。天安门地区位置显要、治安复杂,我把巡逻、盘查这些艰辛工作当成自我锻炼的好机会,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每天都要执勤巡逻6个小时以上。就这样寒来暑往,基层警务技能得以快速提升。
——公安民警要清醒为谁用警,从而心系人民、服务群众。有次去基层县局出差,当时看到一位老大爷找到给他解决问题的领导,谢天谢地地要下跪。这位领导赶紧扶起老人说,“你的问题早应该解决,是我们解决晚了,下跪的应该是我们。”这给我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什么是视人民如父母?什么是把群众当亲人?这就是生动的诠释和最好的答案!
光阴荏苒,我已从警8年。这8年中,我收获了成长与进步,找准了人生坐标,实现了自我价值。我将一如既往,高扬理想、脚踏实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以青春的梦想、用实际的行动,为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封寄往远方的家书
王一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
一封家书摆在了我的案前。
收信人名叫陈加奇,原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正连职参谋。1992年5月,在执行缉毒任务时,为避免无辜群众受伤,他用血肉之躯挡住了贩毒分子的驾车撞击,不幸成为植物人。2012年9月19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寄信人,则是陈加奇的母亲,徐爱华。一位苦苦守了20年、满头白发的老人。
奇儿:
都500多天没见你了,妈真的很想你……
昨天夜里,妈又梦见你了。那是30多年前,你也就十来岁吧,就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你大声对我喊着“妈妈、妈妈,我抓住了!”瞧你那神气十足的样子!
日子过得真快,那一年,你如愿成了一名边防军人。看你穿着挺拔的军装,在妈面前晃悠的得意劲儿,妈知道,那是你最幸福的时刻。
你工作忙,不能常回家,妈就整天盼着你的电话。可那一天,你一直没打电话回来,干啥去了也没跟妈说一声。天黑了,你们所长打来电话,半天不吭声,妈突然就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奇儿怎么了?在执行任务时出事儿了?”病房里,无论妈怎样撕心裂肺地呼唤,你始终昏迷不醒。
你还那么年轻,还没来得及娶媳妇,怎么就永远醒不过来了?你变成植物人的事实,是活生生要了妈的命啊!妈求你了,你快醒来啊奇儿!你知道吗,妈整天以泪洗面,如果可以,妈多想拿自己的命和你换,多想替你沉沉地睡去,哪怕是一千次一万次妈都愿意!只要能听到你再叫我一声——“妈”!
奇儿,妈明白,你倒下的时候,作为军人,你没有错!老百姓有危难,挺身而出是你的责任和使命!可惜老天给你的时间太少、太少,你心里一定有很多牵挂吧?你放心,妈一直惦记着你曾是党小组长,你快醒来看看你抽屉里厚厚的党费证啊,那是妈按时给你交的党费,算下来,竟已整整20年!
妈老了,使不上力了,但每天能看着你、陪着你,给你讲讲故事、唱唱歌,这就够了。可那天夜里,你平静地走了,走的时候,妈竟然看到了你眼角的一滴泪,那是你20年来唯一对妈的回应啊!20年,妈整整盼了20年,始终没盼到你醒来,没听到你叫我一声妈!但奇儿,妈能挺住,妈还有那么多懂事的兵儿子,只是你,一个人去了那么远,要好好照顾自己……就写到这里吧。
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封记录着情意、大爱、坚忍甚至倔强的家书仿佛都立体了起来!
看着这封寄往远方的家书,20年的岁月,20年的坚守,20年从未间断过的党费,仿佛都在向我诉说着守望中的坚忍、困难中的坚持!捧着这封家书,我找到了忠诚卫士的力量源泉,我明白每一名警察忠诚奉献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父母、亲人和群众的无悔支持与支撑!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边防警察的父母,用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坚定着儿女的信念,延续着儿女的理想!
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像陈加奇这样的忠骨英魂,用最赤胆的忠诚、最刚劲的铁骨,无悔地为公安边防事业付出着青春与热血!但我真切地明白,他们用生命守护着人民,更捧出了边防警察永恒的忠诚!
请允许我,向他们,敬礼!
用忠诚和奉献谱写自己的警察人生
郭倩(公安部宣传局)
从警是我儿时的梦想。人民警察保家卫国、除暴安良、光辉正义的英雄形象,吸引着我向公安队伍迈进。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自豪与骄傲在我胸膛激荡:我也将扛起百姓托付安宁的重任!我也将成为百姓心中平安的守护神!我,要用忠诚和奉献谱写自己的警察人生!
然而,像任何一种职业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和激情慢慢退去,平凡而紧张的工作使我对警察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警察职业不仅是信任,更是责任;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担当;不仅仅是出生入死除暴安良,也有处理鸡毛蒜皮之类小事的乏味,还面临着收入偏低、加班频繁、执法环境严峻等现实压力。面对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常常有人问:当警察后悔了吧?
相信我的答案和在座的诸位一样,不后悔!目睹身边战友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付出,在急难险重面前的舍生忘死,一次次、一幕幕真实的场景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灵:从驰骋千里之外缉拿凶犯的战友身上,从不舍昼夜在大街小巷巡逻的同事身上,我找到了榜样;从勇斗歹徒身负重伤的英雄身上,从以身殉职生命长逝的先烈身上,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从警梦,就像一根幼苗,茁壮地成长为一棵伟岸的英雄之树,更美丽,更自信,更蓬勃!
梦想的成长,源自于忠诚的信念。2013年7月,四川省遭遇多年不遇的强降雨天气,万名群众被困,生命危在旦夕!成都特警杨普作为第一梯队救援警力,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6名亲人失踪、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他与战友一道搜救、疏散、转移出10余名伤员和近百名被困群众,圆满完成救援任务。正是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他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一个人民警察的选择。以人为本、忠诚为民、意志坚定——这是我们每个警察梦想成长的信念。生命若存,信念就不会灭!
梦想的成长,源自于最无私的奉献。福建交警吴一心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看到辖区路段交通事故多发,他痛下决心,设计建成了“一心版”护栏,全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从2003年的198人降到了2012年的86人;看到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不断,他深入马路边阳光办案,化解一件,带动一片。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他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他走后,很多人才得知,他家庭生活困难,女儿连个正式工作也没有。这是什么精神?服务群众,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这是每一个警察梦想成长的动力!动力如在,奋斗就会永随!
梦想的成长,就是因为我们置身在这个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特殊队伍之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明白,选择了从警,就是选择了奉献;穿上了这身警服,就意味着牺牲。让我们携起手来,牢记使命,勤奋工作,用我们全部的心血、智慧与热情,忠诚铸警魂,奉献写春秋!
坚守底线、含笑担当,请你信任我
刘彦飞(公安部纪委监察局)
这幅画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名字叫作《捡到一分钱》。一个长着苹果脸蛋的小男孩,正把捡到的一分钱,递给在岗亭里的民警。信任的微笑,赞许的目光,这幅画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警察的信任。大家还记得这首歌吗——“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那久远的微笑和歌声,至今仍让我们心中充满感动和温馨。
可是,还有一则消息不免让人沮丧。一天,武汉的陈女士接到一个电话,这个人自称姓杨,是派出所的民警。他告诉陈女士,你弟弟丢了钱包,被人捡到了,请过来认领吧。陈女士笑了:是吗?有这事?你骗谁啊?这位民警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前后打了20多个电话,可陈女士相当警惕,就是不信,最后干脆不接了。
失主丢钱包、好心人拾金不昧、派出所民警寻找失主,多正常、多简单的一件事,信还是不信?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国内一家权威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这是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都去哪儿了?我们该做些什么?路在哪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因为社会信任远不是靠一个时期的舆论引导或政治动员就能建立的。可是,原本我们是拥有信任的啊!这么一想,这个命题倒简单了——我们只要行动起来,改变从今天开始!
重建信任,让我们坚守底线。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欲望追求,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可是,与之相伴的,还有价值扭曲、价值沦落。受这些负面因素影响,一些民警的基本价值底线一再失守,令人痛心。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欲望不可怕,因为它是可以控制的。心生邪念,自己难道不知道吗?难道还要别人提醒吗?只有监督,没有自警,监督就很难发生作用。先有了自我警醒的意识,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接受监督,才能激浊扬清、如履薄冰地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
重建信任,让我们含笑担当。行动需要担当,担当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现在,不少民警都在抱怨:每天很辛苦,工作很努力,但群众还是有意见,真郁闷。公安民警每天起早贪黑,奔波劳碌,“5+2”、“白加黑”,换不来满意,心情可以理解。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快、矛盾多、意见大,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无法选择,还必须一点一滴地工作。既然如此,不如放下抱怨、放平心态,不计功利、含笑担当,在体民愿、帮民困、解民难中,做一个响当当的正能量的传播者,日日为继、久久为功,付出的努力终将换回群众的信任。
重建信任,让我们维护尊严。尊严不是虚幻的,它必须在行动中寻找。之前有一个消息,台湾新竹一位女公务员因上班时用工作电话聊私事,然后后悔,写了检讨,辞了职。离职后,她心里依然不安,天天忏悔,索性捐出5万元钱。接受采访时,她还不断地重复说“不好意思,对不起!”因为一个电话就辞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也许有人不支持她的逻辑,却不得不佩服她的气节。她辞职也许是被迫的,也许不是。我愿意相信她是自觉自愿的,因为比起冰冷的制度,心灵的自律更令人感到温暖。作为人民警察,更应该有这种气节——自尊,像洁癖一样的自尊。对我们而言,培养自尊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追求职业尊严,不仅是外部的承认和认可,更是自我的要求与期待。要像马天民一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不苟且、不应付、不糊弄,用卓越的职业水准和完美的职业表现获得信任和尊敬。
为了赢回渐已远去的信任,让我们坚守底线、含笑担当、维护尊严——请你信任我!
一位白发老人的朴素与简单
于巍(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
2008年6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少儿图书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不停地翻阅、挑选、记录着。人们都很好奇,这位老人家为什么对孩子看的书这么感兴趣?
消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瘦小的身躯、朴素的衣衫,这个老者就是公安部离休干部陈若林。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那段时间,陈若林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灾区的各种动向。当他看到损毁的校舍、坍塌的图书馆、埋没在废墟里的书包,还有灾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泪眼,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他必须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对!买书!买最实用、最有趣的图书!他要用这些书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和知识,平复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于是,年迈的陈若林冒着酷热,每天奔波在家与图书大厦之间。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他精心挑选出200多种书籍。当他仔细、反复地端详这份长长书目的时候,仿佛感受到了孩子们翻开书本时的喜悦心情。
这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广而告之,如同他大江入海般静静的晚年。就这样,他先后3次向地震灾区的66所小学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图书!
28万元!这对陈若林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老人1986年就离休了,工资并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儿女都是工人,收入低,女儿退休后还要去做小时工贴补家用。陈若林和老伴平时生活特别节俭,夏天穿的衬衣、冬天穿的棉袄,都是自己动手缝制的。他们的家也简朴得有些寒酸:白石灰的墙面,很多地方墙皮已经脱落;铸铁窗框因为老化,夏天渗雨、冬天透风;用了20多年的旧沙发,弹簧早就没有了弹性;老式的三屉书桌,桌面油漆斑驳……
那么,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2008年初,他家一处15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刚刚拿到拆迁款,就赶上了汶川地震。他本可以把这些钱分给子女,或者自己留着养老,可是他没有,而是把它们化作爱泉流向汶川。他给孩子们送去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火种,是孩子们飞向美好未来的翅膀!
“够了”,是陈若林生活中的口头禅。因为,“够”就是知足,知足就会常乐。他放弃拆迁款,因为钱够花了;放弃搬进新住宅大楼的机会,因为房子够住了。他为自己、为自己家,多花一分一厘都舍不得,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总是慷慨解囊。
“不够”,是陈若林一生的座右铭。他觉得,为祖国、为人民只是奉献了青春和梦想是不够的,只是奉献了才华和忠诚是不够的,只是一辈子两袖清风是不够的,应该倾尽自己的所有,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
2013年3月15日,刚刚过完生日的陈若林给他所在的党支部写了一封亲笔信,表达了去世后要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他本来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器官捐献的繁杂手续对于已经86岁高龄的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他委托党组织帮助他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捐献。
这位平凡的老者捧着一颗红亮的心,用最朴素的想法和最简单的表达,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这朴素与简单,让我们眼中有了晶莹的泪光,有了深深的景仰与忍不住的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