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动态

公安部机关青年干部主题演讲比赛发言选登

2014-05-08 10:50: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一位白发老人的朴素与简单

  于巍(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

  2008年6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少儿图书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不停地翻阅、挑选、记录着。人们都很好奇,这位老人家为什么对孩子看的书这么感兴趣?

  消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瘦小的身躯、朴素的衣衫,这个老者就是公安部离休干部陈若林。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那段时间,陈若林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灾区的各种动向。当他看到损毁的校舍、坍塌的图书馆、埋没在废墟里的书包,还有灾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泪眼,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他必须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对!买书!买最实用、最有趣的图书!他要用这些书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和知识,平复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于是,年迈的陈若林冒着酷热,每天奔波在家与图书大厦之间。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他精心挑选出200多种书籍。当他仔细、反复地端详这份长长书目的时候,仿佛感受到了孩子们翻开书本时的喜悦心情。

  这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广而告之,如同他大江入海般静静的晚年。就这样,他先后3次向地震灾区的66所小学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图书!

  28万元!这对陈若林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老人1986年就离休了,工资并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儿女都是工人,收入低,女儿退休后还要去做小时工贴补家用。陈若林和老伴平时生活特别节俭,夏天穿的衬衣、冬天穿的棉袄,都是自己动手缝制的。他们的家也简朴得有些寒酸:白石灰的墙面,很多地方墙皮已经脱落;铸铁窗框因为老化,夏天渗雨、冬天透风;用了20多年的旧沙发,弹簧早就没有了弹性;老式的三屉书桌,桌面油漆斑驳……

  那么,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2008年初,他家一处15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刚刚拿到拆迁款,就赶上了汶川地震。他本可以把这些钱分给子女,或者自己留着养老,可是他没有,而是把它们化作爱泉流向汶川。他给孩子们送去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火种,是孩子们飞向美好未来的翅膀!

  “够了”,是陈若林生活中的口头禅。因为,“够”就是知足,知足就会常乐。他放弃拆迁款,因为钱够花了;放弃搬进新住宅大楼的机会,因为房子够住了。他为自己、为自己家,多花一分一厘都舍不得,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总是慷慨解囊。

  “不够”,是陈若林一生的座右铭。他觉得,为祖国、为人民只是奉献了青春和梦想是不够的,只是奉献了才华和忠诚是不够的,只是一辈子两袖清风是不够的,应该倾尽自己的所有,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

  2013年3月15日,刚刚过完生日的陈若林给他所在的党支部写了一封亲笔信,表达了去世后要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他本来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器官捐献的繁杂手续对于已经86岁高龄的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他委托党组织帮助他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捐献。

  这位平凡的老者捧着一颗红亮的心,用最朴素的想法和最简单的表达,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这朴素与简单,让我们眼中有了晶莹的泪光,有了深深的景仰与忍不住的扪心自问……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