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信用平台,这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巨大进步,值得期待。要想让这一信用体系达到预想的效果,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要把好“入口”与“出口”,即信用的采集关和使用关。
据报道,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并将于近期发布。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到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公民一旦存在信用污点,在生活中就会处处遇到困难,以达到使人遵法守信的目的,这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也是很多有识之士多年来的期盼。虽然近年来很多地区和部门都尝试建立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但由于资源尚未共享,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现在由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信用平台,这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巨大进步,值得期待。
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建立全国联网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只是一个开始,要想收到预想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把好“入口”与“出口”,即信用的采集关和使用关。
一是信用的采集一定要一视同仁。我们这个社会向来就不缺少想违反规则的特殊人物,也不缺少能够违反规则的特殊人物。以最常见的闯红灯为例,有些人不但可以不受处罚,而且谁敢“太岁头上动土”还可能自身难保。对于这些手眼通天的人物,征信机关如何做到刚正不阿,坚持原则,把不良记录采集上来,这是一个难题。
二是“唯信是举”要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一个有着良好信用制度的国家,信用等级高的公民处处受到礼遇,信用等级低的人寸步难行。但我们却有一个陋俗,就是相信背景、相信实力、相信名气,而不是相信信用。如果这一点不改,恐怕再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形同虚设。
建立信用体系是好事,但如果建设完之后,采集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信用记录根本没有人使用,甚至“信用好”像以前的“老实人”一样成为一个没有本事的代名词,很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社会体系的信用度。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平台容易,但要想让信用体系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却难。因为前者只不过是技术上的问题,而后者则要触及这个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