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早上7点开始,杭州市交警部门在市区限行区域外围设立104个有警力卡点,对“闯关”车辆进行引导。因为从这一刻起,杭州实施近3年的“错峰限行”措施正式升级,工作日高峰限行时段增加半小时,非浙A牌车辆全号段限行。
不少外地车误闯“禁区”
杭宁高速南庄兜收费站是杭州的“北大门”,不少江苏、湖州、德清一带的车辆一般会选择从上塘高架进入城区。早上7点05分,在上塘高架勾运路上口附近,一辆浙E牌照的白色现代轿车正准备上高架时,被现场执勤的余杭交警大队良诸中队民警拦下。下车后,这名女司机一脸迷茫,经过交警一番讲解之后,她才恍然大悟,将车挪到路边。由于新限行措施有一个月的教育引导期,民警没有对她作出处罚。“尾号限行我知道,但外地车全号段限行还真不知道。”这名女司机无不担忧地说,她家住在德清,平时在杭州上班,“外地车限行后,以后开车就太不方便了”。
7点40分,又一辆浙E牌照的红色轿车被交警拦了下来,司机表示知道当天外地牌照早高峰限行,因为是带着孩子去省儿保看病,所以就抱着侥幸心理上路了。执勤交警张晓丹告诉他,“你应当拨打122电话,提前向交警指挥中心说明情况,如果情况属实,我们是不会为难你的”。最后,这名司机很配合地将车开到了高架桥下等候通行。
记者在现场粗略统计,从7点到8点半,该路口有26辆车
被交警拦停,其中21辆是非浙A牌照,另外5辆是尾号“1”、 “9”的杭州牌照。张晓丹告诉记者,限行措施升级前,这个路口高峰时段每小时有400余辆外地车通行,限牌后外地车明显减少了不少。早高峰时段缩短半小时虽然昨天只是限行升级开始的第一天,不过,升级措施对于杭城交通状况的改善已很明显。通过杭州交警指挥中心的各个监控画面,记者发现,相较平日周一早高峰,当天无论是地面道路还是高架道路,都比以往畅通不少,不少路段甚至能用“表现惊人”来形容。监控画面显示,8点10分,上塘高架桥面,由北向南进入城区车辆一路畅通。以往这个点,车流队尾均已接近石祥路、瓜山立交附近,但昨天队尾出现在大关路附近,路程缩短了近3公里。由南向北的交通通行情况也有了改善,车流队尾由中兴立交缩短至四桥以南,缩短了1.2公里。此外,德胜快速路东新路下匝道表现也很“给力”,没了往日排队通行的情况。“以前最堵的时候,等候下匝道的车辆往往要排到桥面上。”杭州市交警指挥中心指挥科科长王海峰告诉记者,以往这个路口是外地号牌车入城的流量点,升级后限行措施作用明显,除了几家医院门口道路比较拥堵外,市内道路通行情况都比较好。除了监控所显示的单个区域外,昨日早高峰交通拥堵数值的变化也从侧面说明了路况确实有所改善。记者了解到,昨天上午7点40分,杭州的交通拥堵指数为6,早高峰开始发力,而在平时,数值6一般出现在7点15分左右,“而且从8点20分开始,拥堵指数就已开始回落,降到了5.6。”根据这一峰值变化说明,昨天杭城早高峰时段比平时少了半小时左右。不过,对于不少长期在杭州工作,但挂着外地牌照的车主来 说,今后想要开车上下班就困难重重了。因此,不少人改乘公共交通出行。记者从杭州港铁集团了解到,昨天,早高峰地铁客流出现了较明显的上浮。“到上午9点为止,一共有8.8万人进站乘车。”杭港地铁发言人吴艇表示,这一数据与5月2日的同期客流量持平,比平时工作日提高了约1万人次。据统计,昨日早高峰限行时段,交警现场查处违反错峰限行规定的小客车400余辆,非现场抓拍违规浙A号牌小客车1000余辆、非浙A号牌小客车2000余辆,现场教育违规小客车1000余辆。通过交警部门微波检测,与4月21日(周一)早高峰相比,昨日早高峰市区道路交通流量总体下降6%,平均车速从39.4公里/小时提高至42公里/小时;限行区域道路交通流量总体下降12.24%,平均车速从36公里/小时提高至39.4公里/小时;高架道路平均车速从36.8公里/小时提高至43.8公里/小时。昨日早高峰交通拥堵指数最高值为6.4(中度拥堵),与上周同时段数值8.0(严重拥堵)相比下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