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记全国检察机关“先进个人一等功”潘柳荫

2014-05-05 11:01: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湖北长安网 

  为“责任这种大荣誉”而奋斗的人

  记全国检察机关“先进个人一等功”潘柳荫

  “责任就是荣誉,责任创造卓越。责任即荣誉。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为荣誉而工作,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职责的同时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阳新县检察院检察长潘柳荫的人生哲学。正是这种对责任的担当,使他从检32年来,终于捧回职业生涯中最高的荣誉。

  领头雁的范儿

  潘柳荫检察长就是为“责任这种大荣誉”而奋斗的人,他倾注全部精力和智慧于检察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用心学习、勤奋工作,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傲人业绩,赢得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他三次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湖北省“十杰青年卫士”等称号。

  他更像一个“领头雁”,2011年,他担任阳新县检察院检察长以来,率领着阳新检察团队,穿越高山,掠过江水,始终保持坚定的方向,虽遭遇无数障碍而不畏艰险,一旦展翅高飞,便义无反顾;他始终用强烈的责任心护佑着自己的“队员”,关心着每个追随者的前途。

  阳新检察院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台阶:2011年被评为全国基层院四化建设示范单位;2012年被授予全省综治维稳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2013年被授予第五届全国先进基层院、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2011年、201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

  他,今年52岁,但岁月并没有在他脸上镌刻下更多的痕迹,他精神硬朗,步伐矫健,充满着睿智、开拓、奉献的精神。

  人品决定案品

  2011年11月,潘柳荫开始担任阳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提出了“业务立检、文化育检、创新强检、科技兴检”的工作思路,强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唯有一流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人品决定案品”,而文化恰恰能育人品。潘柳荫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检察文化建设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他的号召下,全院掀起了一股读书热,书香不处不在。“80后检察官读书日制度”、“检察官讲堂制度”、“年轻干警控申科挂职锻炼制度”、“干警跟踪考察制度”,积极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干警素质和能力。2011年来,该院有3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有10人通过司考,8人被评为办案能手、业务尖子,25个集体和76人受上级表彰。

  潘柳荫检察长带队伍非常独特,该院制定了院训:“立德、尚法、亲民、守正”;凝结出检察行为文化“八至”:“管理至精、保障至力、审查至明、侦查至慎、预防至深、服务至诚、监督至严、科技至强”;总结检察精神文化的“八观”:“一是阳新儿女的忠诚观、二是赤色富川的奉献观、三是脱贫大县的奋斗观、四是万众一心的团结观、五是富川山水的公正观、六是阳新布贴的协作观、七是百湖之县的包容观、八是文艺之乡的创新观”。

  厚重的检察文化,民本的情结打造出民生检察。植根民生,枝繁叶茂。该院检察工作始终列位全国先进。

  针对案多人少的矛盾,他积极探索内部整合改革和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创新推出“9部制”改革方式,将原有20个科室整合为9个部,21名中层干部从“指挥员”变为“战斗员”,一线检力上升35%。

  针对群众反映的预防方式不多的问题,他在全县392个村聘请392名农村预防职务犯罪联络员,邀请全县200余家机关单位和企业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协会,实现了农村、县直单位、企业预防职务犯罪“三个全覆盖”。

  面对身边的干部倒下,潘柳荫十分痛心,他反思如何营造反贪的形式,挽救边缘上的干部。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将检察文化与阳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结合起来,组织编导预防职务犯罪采茶戏《火红的山茶花》,将职务犯罪预防搬上舞台。

  正人先正己

  作为检察长,他能自觉过好权利关、人情关、金钱关,做到说情不允、吃请不去、送礼不收。去年一名职务犯罪嫌疑人家属先后多次托熟人带着礼品找到他家,被他一次次轰了出去。

  他专心学习和工作,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阅读1个小时的书籍报刊;只要不出差,每天8点准时到有关科局室视察,了解干警工作学习情况;晚饭后都要在办公室总结一天的工作,思考下一步计划。同时他号召干警“向我看齐,从我做起”、“用书桌代替牌桌,书香代替酒香”。业余时间积极思考检察工作一体化、执法规范化、反腐倡廉建设等问题,撰写的多篇调研文章被《中国检察官》、《人民检察》等刊物发表,其中1篇被省院评为二等奖。

  潘柳荫时刻牢记群众满意是衡量检察工作的唯一标准。他定期到农村去走访,每周至少到综合受理接待中心接访一天,了解群众的呼声诉求。

  多年来,他坚持学雷锋,用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1999年至2008年,他资助贫困学生彭国良连续十年,直至其读完研究生到参加工作;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即到邮局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2012年“6.1”期间,他私人捐款1.8万元为王英、三溪、木港三所小学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购买了360个新书包,还每年私人出资4000元资助阳新一中一名贫寒学子。逢年过节,他带领干警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