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老城区中心,每天有上万名游客到这里游览。
2011年,大昭寺广场便民警务站成立,已有18年从警经历的巴桑来到这里担任站长。
“八廓街整修快一年了,比以前方便多了。”从昌都来大昭寺转经的一名老人来到大昭寺门口便民警务站的椅子上休息,边接过民警递过来的开水,边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除了遮阳伞和供人休息的桌椅,便民警务站门前还摆放着轮椅、图书、雨伞、钳子、打气筒、急救箱等方便市民和游客的物品。
建站初期没有办公场所,巴桑带领全站的干警在广场的帐篷下坚持了近一年。寒冬,冒着刺骨的寒风坚持执勤站岗;累了,只能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面坐几分钟,当是休息;渴了,喝一口冰冷的水解渴;酷暑,顶着炎炎烈日在广场上盘查。艰苦的条件,大家硬是咬牙坚持,从未言苦喊累。
针对大昭寺广场人流量大、人员成分复杂,防控任务繁重的特点,巴桑将辖区细分为几个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将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每天天刚蒙蒙亮时,他就来到警务站安排部署防控任务,仔细讲解,让新民辅警熟悉工作流程,熟练掌握各种警务技能。
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冰雪严寒,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9点半,他每天都会坚守岗位14小时,始终保持敏锐的眼神和充沛的精力,干警们私下称他为“铁人”。
“我们警务站不仅要维护一方平安,更要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就是我们为啥叫便民警务站!”巴桑总是这样告诫和要求自己。
在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中,他亲自带队详细了解群众在经营、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辖区一位叫旦增的孤儿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虽条件艰苦但成绩优异。2012年,他考上了内地的中学,但贫寒的家境使其无法支付学费,就在其准备放弃的时候,巴桑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居委会,从自己不多的薪水里挤出钱对其进行资助,同时动员站里的民、辅警对旦增捐款。本想辍学打工的旦增终于又重拾书本,重回校园,旦增说“我一定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巴桑叔叔和大家对我的帮助!”
就在《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当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急匆匆的来到警务站。小伙儿名叫冲其,来自那曲地区巴青县。他今天到拉萨医院看病,突然发现身份证不见了,昨天刚到大昭寺转过经,怀疑是丢在这里了。了解情况后,巴桑留下了冲其的联系方式,说有人送过来会和他联系。
冲其离去不一会儿,民警拉巴扎西搀扶着一位有些虚脱的女游客来到警务站,他赶紧安排游客吸氧,还一边安慰她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拉巴扎西给游客端来一杯温水,巴桑不忘叮嘱加点葡萄糖。
我们的采访一次次被前来求助的群众打断,从他忙碌的身影,对群众各类求助耐心细致的处理,我们看到了这位粗犷汉子的细腻和负责。
在巴桑的带领下,大昭寺广场便民警务站先后荣获2012、2013年度西藏自治区优秀警务站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最近,巴桑被西藏自治区向全国总工会推荐参评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