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渤海之滨有块“飞地”,方圆100多公里,距北京近200公里。
这里,鱼塘成片,沼泽相接。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及下设的6所监狱就坐落在这个区域内。
近年来,这里的顽危罪犯攻坚转化等经验得到司法部肯定,“罪犯医疗卫生工作、分监区文化建设、罪犯出监教育模式”等被北京市监狱局推广。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清河监狱,探访该局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上的独到之处。
提升能力从优待警“两手抓”
“不要说十年前,就和五年前、三年前相比,监狱管理所面对的环境变化也非常大。从很多管理措施保密,到如今的阳光下进行,服刑人员的维权意识逐年增加。”在清河分局局长王金亮看来,监狱事务公开程度的提高,使得监狱干警“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状态已很难适应新形势。
为破解这一难题,清河分局党委提出要立足长远,把提升干警执法能力作为打开教育改造质量之门的金钥匙。
“金钥匙工程”是全方位的学习工程。熟练掌握心理学实战技能、教育学一般原理、干警执法风险管理和传统文化知识并自觉运用到监管实践,是这项工程的突破点。近三年来,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再教育和继续培训活动在清河各监狱持续进行着。
在提高干警执法能力的同时,清河分局落实从优待警,打造干警职工“暖心工程”,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他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整了干警值班模式,减轻了一线工作压力和强度,降低了安全风险;结合备勤楼启用,推进了绿色生态园建设,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数字化顺应形势又“投其所好”
清河分局监管工作数字化,既顺应形势又“投其所好”。
按照“以信息工作智能化助推狱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清河分局专门组织人员,对服刑人员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结合清河分局现有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改造手段。
清河分局下设的监狱中,潮白监狱的“新岸网”深受服刑人员欢迎。
为使服刑人员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保持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潮白监狱设专人负责后台管理,借助干警办公网、首都图书馆信息库、“光明行”丛书学习资料等渠道,及时更新信息、填充内容,对数字平台进行定期维护。
潮白监狱还充分考虑了服刑人员群体的差异性和特殊需求,根据后台浏览数据统计情况和调查问卷,对服刑人员点击率高、反映较好的信息栏目重点予以关注,定期充实内容,调整过去“干警讲什么服刑人员听什么”的单一模式,促进服刑人员主动消化吸收,提升教育效果。
服刑人员赵某说:“我们特别关注房屋拆迁、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能在这里找到,对我们特别有帮助,消除了很多疑虑,有助于我们安心改造。”
铸就文化品牌建设“价值观”
“每个服刑人员都是独特的,自身都有改造资源。”对此,王金亮解读说,教育改造工作不能完全依托理论,也不能完全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而要以其个人实际表现为依据,从其思想、行为、动机、症状等入手,“每个服刑人员都有促进其积极改造的能力和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常常超出服刑人员的自我感知,常常会不自觉地被他们自己所否定或加以限制,而思想矫治工作就是去除服刑人员的僵化思维,激发这些资源。”
清河监狱文化品牌建设即是上述“价值观”铸就的现实样板。
清园监狱特聘权威专家学者担任传统文化“传播大使”,系统讲授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促进了五分监区服装秀兴趣小组的组建大型舞台剧《孔子学堂》的创作。金钟监狱于2007年底开始在服刑人员中开展运用音乐促进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工作,2013年4月,正式建立了传染病服刑人员音乐治疗矫治项目,试验和对照组的对比结果反映出,音乐治疗方法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模式方面的影响,以及运用项目化管理改造罪犯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清河分局在工作实践中一直努力争取在理论层面得到提升。2013年,《清河教育改造模式之柳林监狱读心三步法》公开发布,这是全国监狱系统首部罪犯“微表情”识别课题研究成果。业内专家评论说,“此项成果总结了短刑犯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以及应对办法,可作为一线干警的培训教科书和执法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