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辽宁

辽宁:调解新思路的两个地方样本

2014-04-28 11:18: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了你反正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步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错综复杂,矛盾纠纷凸显,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原有的人民调解工作范围、组织形式、队伍素质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构建“大调解”机制是调解工作的新发展。

    所谓“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均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疏导、说理来解决纠纷,达成协议。三大调解本来应该整合资源、互补优势、有机衔接,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

    近年来,我省在“大调解”机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调解为指导、行政调解全力支持的大调解机制。其中,记者所采访的昌图县和丹东元宝区,更是强化了人民调解的区域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新思路,大大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专业、行业”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

    近年来,劳动人事、医疗卫生、道路交通、食品安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行业和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3.1万多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6.8万个。

    2011年5月12日,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部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本要求;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加强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指导7部分。

    在昌图县,目前,共有人民调解组织572个,其中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41个。

    昌图县“大调解”工作体系一改以往“头轻脚重”的调解格局,积极促成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配合,在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行业性上,调解工作有专业人员参与一同进行调解工作,使调解程序、调解活动以专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会出现偏差,矛盾得以化解,不留隐患。

    比如,昌图县发生一起校园伤害事故,按照以前的调解格局“谁的事谁管”,教育局作为直管部门,负责协调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或者请辖区调委会负责调解工作,如果调解成功,赔偿问题解决还好,要是调解不成功,往往就变成了“死案”。

    在新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下,调解这件事需要公安、法院、司法、教育四个部门全部到场,公安负责调解过程中的秩序,司法负责调解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而法院则在调解过程中负责给出专业意见,如果一旦调解不成功,则法院负责起诉程序。

    在元宝区,随着社会的发展,拆迁纠纷、物业纠纷、医疗纠纷等新型纠纷层出不穷,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很专业性的问题,原有的基层调解委员会,村、社区调委会,甚至是街镇一级的调委会都很难应对。而泛泛地建立专门的调解组织,不能涵盖所有的纠纷类型,也不可操作。

    因此,元宝区决定组建一个“动态人才库”,以不变应万变,用动态的管理应对多变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元宝区司法局与三十多个部门专家签订了聘用协议,既有律师从法律角度看问题,明析法理,又有专业人才解决专业领域的难题,还有大量的实践专家,通过个案与先例之间作对比,进而为调委会的调解工作提供最合理的建议。专业人民调解员的参与,也为调解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认可度以及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区域性调解固定专业性调解“临时”

    对于千千万万个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来说,最难办的就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基层调委会往往无权跨区域进行调解,而面对具有专业性、行业性特点的矛盾纠纷,往往无从下手,如果在基层调委会成立专业、行业调委会,又觉得浪费资源。

    为此,很多地区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下,由地区司法部门牵头,组建区域性调解组织,在出现矛盾纠纷时,横向通过部门间的申请,区域调委会组建临时调解小组,介入启动专业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专业性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政调解的单一性。

    元宝区司法局局长常玉岫说:“这种区域性调解固定、专业性调解临时的调解模式,很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矛盾纠纷特点,不浪费资源,而且完全符合‘大调解’的理念,有目的性地调解。”

    样本故事:解决三十年房子纠纷

    今年,元宝区教育局向司法局申请调解一起老教师分房纠纷案,元宝区司法局经过调查后,从“动态人才库”中选择有关调解人,临时建立起了由房产、城建、律师等多位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小组。

    小文(化名)的父母都是元宝区一所学校的老师,1989年,学校福利分房,小文的父母作为优秀教师,分到了两间房共80平方米,当时分的房是由学校教学楼改的住房。

    第一次拆迁,学校没有提出房屋补偿问题,只是表示会提供过渡房给两位老师居住,过渡房大小为37平方米。而第二次拆迁,学校表示因为是两位老师一直居住在过渡房,所以回迁需要他们掏钱买房,而当时小文的父母生活贫困,无钱买房,小文也为此事从外地辞职回家,连婚都离了。

    这起纠纷的时间跨度近30年,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重新梳理,元宝区司法局先后三次开人民调解庭进行调解,并由城建、房产两个部门对房屋问题进行历史查证。

    在开庭中,司法局就住房性质、借房协议以及临时安置过渡用房等问题作了解释,而且向当事人提供了大量的文件资料,有教育部和城建局联合下发的文件、有丹东市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性文件。

    调解中,调解小组积极安抚小文一家人的情绪,又做教育的工作,还请来了房屋开发商帮助解决问题。最后房屋开发商表示,会在即将建成的新房中,拿出一定的平米数作为小文父母的拆迁补偿,而其余部分需要小文一家拿钱购买,价格会优惠。

    整整一个月,这起三十年的矛盾纠纷终于解决了,今年年底,小文的父母就能拿到新房子的钥匙,而这个临时成立的调解小组,也在小文父母的感谢声中“解散”了。

    建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协作区

    昌图县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近110万,其中农村人口80万。农村矛盾复杂,往往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调解一起纠纷,需要给好几个部门打电话,协调时间,坐下来共同调解,而这一个过程往往要持续好几个月,农民直呼等不起。

    为此,昌图县发挥基层法庭和司法所的整体合力和优势互补作用,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建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协作区,基层法庭和司法所作为召集人,对于处理的矛盾纠纷中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召集,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工作效率。

    说起“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协作区”的建立,还要从三江口法庭庭长李晓龙说起。最初,李晓龙自发地建立起“郭明义爱心调解小分队”,主要在三江口镇地区义务服务和调解,他召集了辖区内的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和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调解小分队,哪里有矛盾就到哪里去调解,因为调解队伍中有人民调解,还有专业调解,矛盾纠纷很快就被调解好了。

    后来,李晓龙又联系了傅家镇、古榆树镇、三江口农场、傅家林场的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跨乡镇成立调解小分队,一些边界不清的土地纠纷,或者跨地界的矛盾纠纷,都能顺利解决。

    于是,在2011年,昌图县决定在全县划分8个协作区建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协作区。并且制定了协作区协调会制度,要求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还有联合开展大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样本故事:7家联合找回丢失耕地

    4月10日,在昌图县司法局双庙子镇司法所,记者见到了刚从村里回来的司法所所长刘瑞杰,鞋上满是泥土的她进屋后笑着对记者说:“让我先喘口气。”

    此前一天上午,刘瑞杰接到了房身村村民刘某的电话,因为耕地缺地的事情请求她帮助。刘瑞杰到刘某家耕地里了解情况。原来,今年开春,刘某的邻居张某开始翻地,地翻到一半,张某便进城了,剩余的耕地由张某的妻子徐某继续翻,由于两人翻地时,一垄地的垄宽不同,固定的垄数却占了刘某家的耕地,刘某前些日子下地翻地时发现自己的耕地丢失了,便找到张某家去要回,但是张某不在家,而徐某表示刘某没有证据,不归还占用的耕地。

    当天一大早,刘瑞杰通过双庙子镇政法委协调,召集了房身村政法委双庙子法庭庭长、双庙子信访局土地办主任、土地经营管理局主任、房身村派出所所长和房身村调委会主任,一起到刘某家的耕地里去看看。

    在刘某的耕地前,土地经营管理局拿出了房身村土地的台账,核实了刘某耕地的实际面积,然后进行测量,查实的确丢失了耕地后,由村调委会负责找到张某家,要求其家庭成员到场。

    刘瑞杰说:“村里的土地纠纷最难的就是找当事人,往往是谁丢地的谁在场,占地的咋叫都不来,我们通过村调委会找到另一家,毕竟一个村的,都熟悉。”

    不多时,徐某和其姐姐王某一起来了,还说丈夫张某也在往村里赶,刘瑞杰负责做徐某的工作,信访局土地办主任负责敲边鼓,法庭庭长拿出土地相关法规,徐某自知理亏,便同意归还占用的刘某家耕地。

    刘瑞杰告诉记者,召集派出所同去的目的就是怕调解过程中发生冲突,“他们主要是维持秩序,以前碰见过调着调着就打起来的情况。”

    仅仅一上午,只调解了一次,这场土地纠纷就解决了,刘瑞杰说,每年开春,农民丢地的矛盾就很多,一件矛盾要调解好几次,农民着急耕地,一件小矛盾就闹得不可开交,村调委会为此很头疼。

    现在,通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将矛盾纠纷涉及到的部门一次性召齐,联合调解,调解过程不需要东跑一个部门西跑一个部门,大家都在一个屋子里,现场就能商讨解决方法,进行处置。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