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人大代表 王建华
现年56岁的王建华当任河南省内乡县湍东镇东王营村党支部书记已有20年,自1996年被选为内乡县人大代表以来,已经连任18年。18年来,王建华代表以饱满的参政热情和强烈的履职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反映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为民众办实事,为政府排忧解难。
创建“民情理事会”化解拆迁矛盾
近年来,内乡县发展产业集聚区,县城东扩,湍东镇东王营、张岗、龙园等行政村被划为内乡新城区。征地拆迁,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失地农民的生活更让身为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建华牵肠挂肚。在此情形下,湍东镇人大主席团引导王建华代表率先在该镇第二代表活动小组成立了“代表民情理事会”,协助党委政府解决拆迁过程中的一些矛盾纠纷。
湍东镇的村庄陆续被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出现困难,为了生计,镇村组三级组织协商一致,为失地农民新辟宅基地建设门面房。可是,由于仓促实施,用地手续不合规,致使土地证和房产证迟迟不能办理,导致成百上千户农民集体上访,王建华对此非常揪心。一边是国家法律政策,一边是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怎么办?王建华发动“民情理事会”的代表,与上访群众开展座谈,反复调研,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依照国家土地政策及法律法规,及时给各家各户办理门面房土地使用证和房权证。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化解了涉及千百户的门面房办证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地农民的生计困局。
“近些年来,在涉地涉访问题上,王建华代表和‘民情理事会’既为老百姓着想,又为政府分忧,善于化解矛盾,问题处置得当,对于维护湍东镇团结稳定大局功不可没。”内乡县湍东镇镇长徐明告诉笔者。
为民代言敢于较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赖地为生。”失地农民多数无所事事,情绪低落,打牌成风,喝酒吵架干仗时有发生。如何促使失地农民寻找新的生计,是王建华近两年最操心的事情。
为此,王建华提出《关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2年,内乡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意见》。
为了给失地农民寻求就业机会,王建华找到附近几家石材加工厂、造纸厂和机械配件公司进行多次游说,最终,不但东王营村的127名失地农民全部就业,而且屈庄、罗岗、茶庵、五里堡、张岗等村庄的548名失地农民也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近年来,内乡县政府虽然大力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但由于财力有限,相应的配套设施一直不够健全,始终缺少一所规模大、设施全的中心小学。而该县新近进驻的企业多是从沿海发达地区搬迁来的,所需工人大部分也是从原厂地整批迁移过来,多达5000余人,但大部分携妻带子,子女上学的问题成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王建华等代表了解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后,认为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提供基础教育及相关服务设施,就应当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来有效填补政府的空缺。在“民情理事会”调研的基础上,王建华和张智理等代表联合提出了《关于在县工业园区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外来和外出农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着手办理解决。
内乡县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设留守儿童全托全封闭学校,到2013年底,16个乡镇有9个乡镇都对留守儿童学校进行了规划,鼓励民办教育,填补政府办学不足。经过内引外联,先后有11所民办学校达成筹办意向。其中5个学校已经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外来和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境。
据湍东镇人大主席陈守雨介绍,王建华创建的“民情理事会”成立至今,已调处因拆迁问题引起的不稳定因素近百起,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王建华还结合“民情理事会”搜集到的民意,提出议案25件,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
(许圣义 武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