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 成 伟
法官的威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面靠深厚的法律功底和法律修养,一面靠真情付出,一心想着群众,耐心做思想疏导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法官像医生,判案如治病,用心找出症结,细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案结事了。
真情赢得信任。
我曾审理过一起诉讼历时10年的旧案,没有判决,仅用调解就解决了此案。
2003年5月,原告因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问题与所在单位发生纠纷并起诉。法院审理后,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驳回原告起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此后10年间,原告多次申诉上访。最终,该案被发回重审。
案件到了手上,我知道,这样一件老案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考虑到原告多年申诉上访,与被告矛盾激烈,我还是决定用调解方法去办理此案。
第一次组织双方开庭,我很快抓住了双方矛盾焦点,指出双方当事人各自存在的问题。庭下,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与在外地的原告多次打电话沟通,分析民事法律关系,站在当事人角度,权衡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不懈努力,取得双方信任后,使这件缠诉多年的老案最终以调解方式圆满解决。
真情赢得理解。
2013年10月,我受理了一起行政纠纷案,3位已退休的老人因养老金发放问题起诉相关部门。
接到此案,我意识到尽管这起案件中涉及的养老金数额不是很大,如不能妥善解决,很有可能引起群体诉讼。调查审理案件后,发现相关部门在发放养老金程序中虽无不合法行为,但因相关信息未及时公示,导致与老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庭审后,我多次与3位老人恳谈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一人主动撤诉,另两人败诉但表示服判息诉。
案件结了,两位老人都说:“虽然我们输了,但法院秉公办案,我们服。”
真情赢得公信。
基层法院接触到的案件既多又杂,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往往会将小纠纷闹成群体性事件。只有付出真情,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公信。
因克拉玛依启动客运中巴车辆退市计划,在油城正式运营了多年的个体中巴车将全面退市,几十名面临失业的中巴车司机不满,提起诉讼。
面对中巴车辆退市,车主们极为不满,情绪异常激动。接到这个棘手的群体性案件,我心中不免忐忑。审理中,针对这一系列案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情况,我庭前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信息收集和核实工作,确保了审理有序进行。该案最终以判决方式结案,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升了司法公信。
(本报记者 王书林 本报通讯员 白芮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