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南浔旧梦

2014-04-25 08:54: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张遂涛

江南水乡去过几个地方,如乌镇,如甪直,总结的经验是最好赶在下雨天,雨不要大,濛濛细雨最好,还要挑傍晚或早上,那时最能感受到烟雨江南的那种水乡韵味。可惜到南浔时,天是晴朗的,又是集体活动,只得跟着导游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走。但走着听着,心却突然被触动了。

南浔的美,根据导游的说法,在于它还保留了当地人生活的原生态。确实,在桥头的栏杆上,不时能看到晾晒着的被褥,那是当地人在此生活的真切印迹。这让人一恍惚,还真疑心是否是在景区里。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南浔古镇残留着的书香遗绪。无论是在小莲庄、嘉业堂,还是张氏旧宅,总能感觉到一股文化的气息在身边悄然流动,偶尔是一声叹息。时光倒流一百年,这些都是私人的宅邸,刘家的或张家的,穿过历史的迷障,仿佛能够看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品书论画。但是现在空留几处老宅,供熙熙攘攘的游客鱼贯穿行,时而驻足引颈聆听导游肤浅的讲解。

湖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赵孟頫终老此地,苏东坡曾在此宦游,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在赴湖州的任上客死他乡。按说南浔古镇有如此的文化底蕴并不奇怪,但南浔的文化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独特在于南浔文化的兴盛与商业的兴隆密不可分。在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指的就是清末民初南浔那些依靠丝绸生意发家的富商。这些商人,虽发家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根基却深扎南浔。发家之后,他们不仅在南浔老家建起了今日依然看得到的规模庞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而且大多热衷于文化收藏,无论是附庸风雅也好,出于对文化的热爱也好,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四象”之首刘镛为例,据传其家产达两千万两银子之多,在南浔有“刘家的银子”美誉。但刘镛发家后,并不满足于做“土豪”,虽是商人,却深感列祖以来缺少文化,故亟力教子读书。我们第一站参观的小莲庄就是刘家的私家花园,也是刘家宴请文人墨客之所在。小莲庄风景绝好,可惜来的不是时候,荷叶还萎败着,但可以想见,若是夏日,荷叶田田,必是另一番美景。

如果说,刘镛痛感前辈无文化,责令四子读书入仕,还带有世俗功利目的的话,那么到他的孙子刘承干这一辈,靠读书博取功名这条路基本上已经封死了,此时其对文化的热爱也就纯粹是热爱了。

刘承干是著名的藏书家,其“糜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建造了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刘承干不仅藏书,还刻书,鲁迅就曾多次买过他刻的书,而且颇有好评,认为其刻的书虽然杂乱无章,“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嘉业堂藏书楼今天还在,过小莲庄即是,只是几十万银购置的藏书已悉数散去,仅剩几屋雕版,还可证明其确实是刻过书的。和刘承干相似,“四象”之二张颂贤的后代张葱玉热衷于书画收藏,其曾在上海寓所辟室收藏名画古籍,取名“韫辉斋”,1947年请郑振铎专门为其编印《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其又是著名书画鉴定大家,二十一岁即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会委员。

其二人之所以能如此,与其先辈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大有关系,如刘承干,不过秀才出身,但从小即受到诗书艺文的熏陶,又有机会常与版本学家缪荃孙、叶德辉交往。张葱玉幼年丧父,从小即跟祖父张石铭一起生活,五岁开蒙读书,“家塾中即以书画幛璧”,祖父的“适园”更是收藏甚富。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出几个文化大家恐怕也难。可惜,与大多数富二代富三代一样,张葱玉们虽精于文化欣赏,却输于守业创业,如张葱玉,1928年祖父张石铭去世,张葱玉分得家产二百万,不到十五年时间就被他挥霍一光。

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代人的文化积淀,到今日只剩下一丝书香遗绪,宛如春梦一场。其实,早在20世纪初,随着南浔富商在上海滩逐渐立足,大多即迁居至上海了。即如张家,张氏旧宅建成,张石铭只在此居住了几年,即于辛亥革命后携带家眷移居到了上海公共租界,等到留居的母亲桂太夫人去世,这里也就基本成为空居了。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