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法制故事

艾明波:把人生绑在笔尖上

2014-04-25 08:48: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写诗,需阅历丰富且有鸿鹄之志,艾明波二者兼有,故篇篇读来真挚感人、荡气回肠。在他的心中,他的志是将人间真情和亘古道义以及警察职业理想的不断追求镌刻在纸上。

进入中文系,与诗歌结缘

“步入文学这条路,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文革”后期,艾明波来到哈尔滨投奔兄姊。14岁的他从农村第一次来到大城市,憧憬着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姐姐告诉他“记录是对人生最好的赞美”,那时,他翻开了日记本的首页。此后,他的日记被贴在公告栏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本,时不时还会拿去亲自朗诵,自信心日渐提高,文学的春雷在艾明波心中打响。

一篇篇的日记使他产生对美好、幸福的向往,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的个性。正如艾明波用顽强的意志所歌唱的:“站在高峰,我们可以展示生命的伟大,生在低谷,我们可以显示生命的神奇。”

迫于生活的压力,为了自食其力改变生活,1981年艾明波考入了呼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自此和宣传结缘。入校后,艾明波笔耕不辍,与诗歌为伍,但由于没有专业培训与教授,诗歌读来平平,创作层次较弱,乏善可陈。好心的同学告诉艾明波,著名诗歌评论家谢文利创办了独一无二的诗歌创作班,艾明波欢呼雀跃。

名师引路,青年诗人初长成

“见到真正的诗人,上了第一堂真真正正的诗歌课,我才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诗歌,如何写诗歌。”艾明波回忆时,依旧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仍旧记得我交上去的第一首诗歌得了89分,老师的批语是‘好自为之,必成大器’。”

为了学诗歌,他一周两次从呼兰到哈尔滨坐火车往返,坚持了一年,常常是晚上10点多钟才返回学校。一个人走在夜路上,他心情是快乐且自由的,但有时天太黑,心中恐惧在所难免,他就放声高唱,给自己壮胆。一年的学习匆匆过去,老师希望艾明波再坚持半年,为了鼓励他,还减免了他一学期39元的学费。日复一日,艾明波的梦想“让诗的长鞭炸响在蓝天”逐日实现。

呼兰是诗人萧红的故乡,艾明波对诗歌的无限激情,如洪水暴发一样倾泻于方格之间。他的诗歌充满激情与热情,恰恰适合发表在卷首语,当时在全国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辽宁青年》向他伸来了橄榄枝。艾明波署名的一首首诗歌印在散发着油墨气息的书卷上,在呼兰师专师生手中传递,在群众中流传。

艾明波走过呼兰河畔,倾听河水的歌唱,从中获取灵感;他走遍龙江,感受人间的温暖,从中体会人生的意义。艾明波脱颖而出,成了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作品也开始在全国各类青年杂志上刊载。

入警笔耕不辍,抒写豪迈人生

走进公安这个充满热血与荣耀的队伍,让善于观察又感性的艾明波的创作热情越燃越烈。公安队伍里英雄辈出、事迹频现,促使他笔尖时刻不停地在方格间旋转,一匹千里马在黑龙江乃至全国公安机关文学创作道路上奔跑。

艾明波受到读者的喜爱以及评论家的关注,“当代青春实力派作家”、东北青春文坛“五虎上将”之一成为他的光环。从学子到老师,从老师到记者,从记者到编辑,从编辑到宣传处长,人生的阅历与磨砺使艾明波成为精神的富豪;从青春的歌者,到警察的歌者,艾明波总不忘记他的一份责任。

在艾明波的近视镜下,有一双深陷而睿智的眼睛,瘦弱的他内心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正如他笔下的《生命的景象》:“只有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你生命的制高点……霎时你的人生便会在这孤独的时间轰然闪亮,辉映了你整个一生。”

艾明波身上有种力量,源自龙江人特有的豪迈直爽、真挚热情,30年的从警经验让他又拥有善良与宽厚、忠诚与责任。

艾明波的名字随着他文章中的明朗与浪漫的格调和清新与欢快的文字而越来越响亮。面对众多的奖励与赞美,他仍旧严格要求自己,在写作上更加精益求精。

“当我手持警官证、记者证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交流是打开心灵的大门,我应该用记者的身份,传颂这支热血尖兵队伍的忠诚。”就这样,王江、王影等许许多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被艾明波重现。他的报告文学《大火烧醒了兴安岭》及其他篇章获《警方》杂志创作奖及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特别奖。2013年,首届全国公安院校培训基地师生汇报演出,他作为总撰稿人,将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句句台词彰显公安队伍英气豪情,收获雷动掌声。

“我在创作诗歌中成长,我在这支有血有肉的队伍中成熟,在公安战线这肥沃的土壤中播撒诗歌的种子,以他们的精神为笔,以他们的热血为墨,抒写他们不朽的豪迈人生。”艾明波从诗出发,带着对诗歌的热爱走入警营,把对公安的情记录在纸上,笔耕不辍,卓然不群。(记者 石 杨)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