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动态

浮雕筑就铜陵边检文化

2014-04-25 08:39:4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文/记者 关 清 通讯员 王 雪 郑玉明

图/王 雪

【名称】

国门卫士

【地点】

安徽省公安边防总队铜陵边防检查站办公楼大厅

【设计由来】

将边检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

将边检职业文化和铜陵本土文化结合,用铜工艺品构建出铜陵边检站边防官兵们的职业特色。这组浮雕放置于边检办公大楼大厅中央,意在通过直观的视觉冲突,让人民群众和出入境船员对铜陵边防有个深刻的印象,达到宣传铜陵、宣传边检工作的目的。同时,边检官兵每天从浮雕前经过,心中会时刻受到教育和提示,确保边检官兵不忘自身职责使命,在工作中能够以站为家,开拓进取,努力奋斗。

【内容介绍】

如钢铁长城守卫国门

画面中央是抽象的铜陵长江大桥,钢缆与光芒组合通向世界的大门;画面左侧的边防战士手持钢枪,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如钢铁长城一般守卫着国门;画面右侧的铜官山、冶炼的铜水代表了铜陵的地方特色,母亲、孩子与放飞的和平鸽,组成了一幅安宁、和谐的美好画卷。

【相关故事】

铜浮雕诠释铜陵边检精神

这组浮雕,用抽象装饰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结合了边检职业文化和铜陵本土铜文化。边检职业文化是边检机关在长期为出入境旅客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陶冶和影响边防官兵的修养和素质,而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八宝之地、江南明珠”的美誉,铜工艺品是铜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铜陵市的特色产业。来到铜陵市,会感受到浓郁的铜气息,铜陵的街道、公园和广场上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铜雕,铜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铜陵人的生活中,铜陵人把铜工艺当作一种非常艺术的表现形式,用铜工艺诠释一种精神,大气而不失精美,厚重而不失灵动。

这组浮雕用代表铜文化的铜工艺构建了边检职业文化,完美地将这两种文化相结合,是铜陵边检站的一大特色文化景点,诠释了长期以来,铜陵边检站的边防官兵们在担负铜陵开放码头的外轮边防检查和监护管理任务的同时,以驻地平安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以优质的服务构建边检服务良好职业文化,构建了团结、友爱、积极的边检氛围。

画面中的铜陵长江大桥是铜陵港口的重要标志,铜陵港自1993年被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以来,铜陵边检站就担负起铜陵开放码头的外轮边防检查和监护管理任务。多年来,在历代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部队各项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站以来,该站连续20年实现边防检查“零差错”、口岸偷渡“零发案”,3次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安全工作标兵单位”。

画面中的国门卫士,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铜陵边检站的官兵们不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岗位,为维护口岸安全稳定、确保顺畅通关,奉献着青春与热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铜陵边检站所属监护中队过硬的作风、优良的传统却始终得以继承和发扬。为确保面对突发事件拉得出、打得赢,官兵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基本功;为体现国门卫士良好形象,官兵们练军姿、学礼仪、讲英语,竭诚为每一名出入境人员服务。2007年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开展以来,该站想服务对象之所想,急服务对象之所急,积极推出服务新举措,创新推出服务驻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措施,努力打造“温馨”、“阳光”、“和谐”、“专业”四型窗口服务品牌,不断满足广大服务对象对边检机关的新期待、新需求。建站以来,该站监护中队8次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2名同志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3名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1名同志获联合国维和勋章。

画面中的母亲、孩子与放飞的和平鸽象征着长期以来铜陵边检站以维护驻地平安为己任,积极融入“幸福铜陵”建设。建站以来,该站大力弘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积极开展爱心助学、国防教育活动,主动参与驻地文明创建、专项安保和慈善公益事业,把亲民、为民、爱民体现在送温暖的行动上,体现在献爱心的实践中,巩固和发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该站先后2次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被市政府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检站”,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口岸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和“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该站官兵也先后荣获“铜都慈善奖”、“铜陵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青岛边检文化特色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