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江西

江西:一套创新拳铺就5万浪子回归路

2014-04-21 10:55: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在2014年1月11日揭晓的第七届(2013-2014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中,江西省司法厅“创新安置帮教模式”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广东省肇庆市委政法委“法治肇庆”微博群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分别成为10个优胜奖和10个提名奖中唯一的政法系统获奖项目。为此,本报记者分别对江西省司法厅“创新安置帮教模式”和广东省肇庆市委政法委“法治肇庆”微博群的做法进行采访,以向读者展现其魅力所在。

    服刑500多个日夜后,李晓亮终于在2013年5月13日这天迎来新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江西省永新县。

    家乡的变化令刚刚出狱的李晓亮有些手足无措。就在他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永新县司法局副局长李国煌及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生活上的关心,还是言语中的鼓励,都让李晓亮心头一热。

    得知李晓亮有重新创业想法后,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很快帮他在县城租下一栋两层旧楼作为厂房。从粉刷墙面到修理门窗,几天工夫厂房就被整理得干净敞亮。

    厂房有了,招工又是个难题。县司法局马上与招商局等部门取得联系,一下子就招来60多名员工,而同时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和银行贷款也送到了李晓亮手中。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李晓亮就创办起了吉安宏磁电子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当年年底,公司利税达20余万元。为回报社会,该公司如今已接纳6名刑释解教人员。

    从一名“监狱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再到重新创业,李晓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江西省司法厅的“创新安置帮教模式”。

    从2009年开始,江西省司法厅就积极探索实践,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建立起了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机制。截至2013年,全省共计有56045名刑释解教人员受益于这项政策,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由2009年的2.7%下降到2013年的1.5%,且继续呈下降趋势。 23万余人入安置帮教数据库

    据统计,江西每年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约1.5万人,处于安置帮教期的有6万余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社会关注。对其管理不仅涉及司法行政、公安、社保、卫生、民政、工商、税务等十多个职能部门,而且普遍存在信息沟通难、工作衔接难、合力形成难、人员管控难等突出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纰漏,极易引发重新犯罪。

    “过去,由于监所和安置帮教机构衔接机制不完善,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后就流入社会、去向不明,成为社会管理盲区。”江西省司法厅厅长马承祖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江西省司法厅提出用信息化打破部门沟通瓶颈,用数据库打造统一工作平台的设想。

    2009年9月,江西在全国率先研发建设纵向连接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机关,横向覆盖全省14个监狱和7个劳教所,外接省公安厅专网的“安置帮教数据库”。

    该数据库涵盖了每一名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改造表现、技术特长、社会关系、出监(所)风险评估等200多项数据,实行全程动态跟踪、网上管理,并将涉及安置帮教的公安户籍及监控、民政社会保障、工商登记等纳入信息化管理渠道。

    “小小数据库,解决大问题。”马承祖介绍说,安置帮教数据库建设应用近5年来,改变过去纸质化、静态化、人工化管理模式,数据网上采集、实时更新、动态流转,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了各部门分散独立的问题,实现了对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可查、可管、可控、可帮”,从而真正做到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

    目前,全省进入安置帮教数据库管理的人员达23.8万余人,各类信息数据达1.7亿条。政府主导构建无缝对接体系

    2009年6月1日,赣州监狱129名服刑人员刑满出狱。交接过程中,除监狱民警、刑释人员和家属之外,比以往还多了一类人员,即相关县乡派出所、司法所干警或村委会干部。

    数量虽小,意义重大。江西省规定,服刑在教人员出监所前1个月,监所应将其相关信息通过信息专网发送至安置帮教部门;服刑在教人员出监所时由亲属、村干部或司法所负责接回;回归原籍的刑释解教人员3天内需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报到。

    为铺就服刑人员的回归之路,江西省司法厅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机制的三个文件,用制度保证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时有人接、困难有人帮、就业有人扶、生活有着落。

    “今年除夕,正当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候,我们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却坚持在 无缝对接 第一线。”江西省司法厅巡视员吴志坚告诉记者,当天,全省监所刑释解教的25人全部被所在地司法所工作人员接送回家,“行程最远的达1000多公里,衔接率100%”。

    据了解,为从经费上保障人员“无缝对接”,江西自2010年8月开始,实行从监所每接回一名刑释解教人员,按照市内每人300元、省内每人500元、省外每人1000元的标准,由财政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同时,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半年内可按照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刑释解教人员可进入依托当地企业建立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且与企业其他员工同工同酬。千余人监所内签就业意向书

    “你有什么技能或特长?”

    “电焊、氧焊和车工,都可以。”

    “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

    “这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出去后找到一个重新就业的机会,不至于太失落和迷茫。”

    这是2013年在豫章监狱“携手共建回归桥”大型就业招聘会上招聘单位与服刑人员的一段对话。当天,来自吉安宏远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萍乡同盛贸易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的代表来到监狱,主动为最近一年内将刑满释放的200余名服刑人员送去“饭碗”。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中,江西省共有1260名服刑人员在监所内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实现了“一出狱门就进厂门”的愿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这一特殊群体就业谋生的本领,江西省司法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等部门,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政府就业培训规划,由省财政出资、人保部门考核发证、监所组织培训。

    如今,江西21个监所全部建立了职业培训学校,开设了服装设计、服装加工、家电维修、中式烹饪、计算机操作等20多个实用项目,财政部门按照每人600元的标准提供经费补贴。至2013年底,江西共有5万余名服刑在教人员接受了职业培训,其中4.6万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2%。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2012年,江西就有2246名刑释解教人员利用自己在监所学到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经济能人。安置帮教江西模式全国推广

    今年1月11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在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评比中,江西省司法厅的“创新安置帮教模式”从众多的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优胜奖桂冠。

    江西创新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的做法,也受到了中央、司法部和省领导的多次批示和充分肯定,被中央政法委称为安置帮教工作“江西模式”,向全国推广。

    在2010年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会议、2010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2013年全国司法局长会议上,江西省司法厅先后就该模式的经验及做法作大会典型发言。安置帮教的江西样本,也吸引了全国10多个省、市、区考察团前来学习取经。

    为了更好地宣传安置帮教的成果,2013年10月,江西省司法厅挑选了10名刑释解教人员先进典型组成“新生与回报”报告团,分赴全省各监所巡回讲演,在服刑人员当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萌曾会见报告团成员。文中开头提到的李晓亮,即是报告团成员之一。

    创新安置帮教“江西模式”解决了三大难题:

    一是解决了部门衔接难题。全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数据库,实现了刑释解教人员监所内教育、出监所接送、原籍帮扶的全程动态跟踪,信息自动流转。不但实现了信息上的衔接,还有效联通安置帮教工作各部门,解决了各部门分散独立、工作衔接难、合力形成难的问题。

    二是解决了人员管控难题。过去,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时衔接不到位,盲目流入社会,情况不清、去向不明,难以开展后续的安置帮教工作。实行“无缝对接”后,在第一时间保证他们与家庭、组织的有效衔接,有效杜绝了人员衔接环节上的漏洞。2013年,全省刑释解教人员接送率达99.82%。

    三是解决了回归社会难题。回归社会的半年内,刑释解教人员面临重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找工作、谋生存等诸多问题,是重新违法犯罪的高发期。过渡性安置,在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初期,为其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推荐、政策扶持,有效避免了刑释解教人员因贫、因困及失业导致的重新违法犯罪问题。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