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山东

提高涉罪人员回归社会能力强化检察机关监督职能 “黄河驿站”破解多重司法难题

2014-04-21 10:46:5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大众日报 

  提高涉罪人员回归社会能力强化检察机关监督职能

  “黄河驿站”破解多重司法难题

  3月21日,记者在东营市河口区“黄河驿站”见到25岁的李小亮(化名)时,他正和工友们在车间搬运钢材。从外表看,身穿红色工装的李小亮和其他工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很多工友不知道的是,李小亮的身份是一名涉嫌盗窃原油的犯罪嫌疑人。

  去年11月的一天,两名当地人找到李小亮,让他帮忙拉点东西。晚上来到预订地点他才发现,对方是要盗窃原油,三人被当场抓获。李小亮被羁押在当地看守所。在他心灰意冷时,河口区检察院监所科科长张冬梅告诉他,像他这种情况可以不被关押在看守所,可自愿申请进入“黄河驿站”。这让李小亮喜出望外。来到黄河驿站一周后,他怀孕7个月的妻子早产,这让他有了足够时间照看妻子和孩子。李小亮激动地说:“是检察院救了我们一家人。”

  2013年起实施的新刑诉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这项新内容。犯罪嫌疑、被告人被逮捕后,由检察机关对其审查,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但在实践中,这些没有必要羁押的人员很容易出现脱逃、打击报复甚至再犯罪现象。无羁押必要人员从监所释放出来,该去哪里?后续司法程序怎样才能得到保障?河口区检察院依托当地一家企业,创新性地建立了无羁押必要人员帮教基地——黄河驿站。

  进入驿站绝非变相羁押。记者了解到,所有入住驿站人员都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在自愿报名基础上产生。像李小亮这样的外地人员入住黄河驿站,驿站可为其提供免费食宿,并安排他们与企业员工一起劳动,每天按40元发放生活补助。而家在本地的取保候审或者假释人员,由公安或者司法所工作人员为其戴上特制的智能手表后,大多选择了回家,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向公安或司法机关汇报个人情况即可。驿站还组建志愿者队伍,选取了6家企业建立起就业安置基地,建立起了全面的监管、培训和后续帮教服务系统。

  今年2月24日,在河口区综治办牵头下,河口区检察院联合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将黄河驿站的监督、帮教对象由单纯无羁押必要人员扩大为取保候审人员、监视居住人员、附条件不起诉人员以及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被纳入社区矫正的人员。以上各类人员,河口区每年大约有四五百人。

  河口区社区矫正管理局于跃辉告诉记者,今年初到3月20日,已进入驿站的社区矫正人员有26人。“驿站整合了司法资源,提供了平台,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社区矫正脱管难题。”而在河口区经侦大队驻黄河驿站民警张宏伟看来,“黄河驿站的建立,给公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往对取保候审人员离开监所的监管相对较弱,有时甚至发生离开居住地无法找到的现象。现在进入驿站后,公安机关通过智能监控平台,可以清楚地掌握取保候审人员的活动状况,有效地保障了后续司法程序的正常进行。

  面对掌声和鼓励,河口检察院的有关负责人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河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宋景义告诉记者,其实检察院也很担心,万一出现人员脱逃,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河口区检察院将背负很大的压力。省检察院监所处处长王金庆认为,在当前缓刑、轻刑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黄河驿站是一项有意义的创新,有利于涉罪人员改过自新,提高其回归社会的能力,同时强化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保证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两无"涉罪人员后续监管模式打消"放人"顾虑
·对外来涉罪人员实行非羁押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