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监区的铁门缓缓打开,17岁的大男孩小豪被带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不准备相信谁,也不信命运还有转机。
但不到一年后,他曾经的盗窃罪被永久封存。他找到了女朋友,有了“正经工作”,脸上有了笑。
这中间,他到底遇到了谁?
“从2013年新刑诉法实施至今,北京市检察系统共对7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其中有22人顺利回归社会,9个孩子还考上了大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简称未检处)负责人岳慧青说。
打破失足少年内心的“坚冰”
负责小豪案件的,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处的满族女检察官柳青。
2013年5月2日,她第一次见到小豪时的印象是“眼神冷漠”。这个外地来京打工的孩子,偷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卖了1000元,很快被查获归案。但在被问到家庭情况时,他不愿多谈,也不肯回家。
岳慧青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沉默、排斥询问”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常见问题,“他们中的很大比例是冲动型犯罪,可能是青春期心智发展不成熟、家庭教育两方面导致的”。
怎么打破这些少年内心深处的“坚冰”,是每一个未检处检察官面临的第一道考验。
马明(化名)是一名17岁的东乡族少年,2012年因抢劫一名孕妇的挎包被起诉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处。马明在公安机关时供认不讳,但到了检察院就否认曾踢踹孕妇,对家庭情况更是“把沉默进行到底”。
检察官决心改变以往电话调查和委托当地调查的方式,与司法社工一起远赴马明的老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某村。旅程颠簸而漫长,检察官乘坐了包括人力车在内的各种交通工具,辗转近2000公里,终于抵达马明的老家。
在当地一调查,检察官才知道,马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直到2011年11月孤身一人来北京打工。马明的父亲听闻孩子的犯罪行为,十分痛心,当即同意检察官的提议,用家乡话给马明录了一段视频。
几天后,2000公里外的马明时隔多年第一次见到了老父亲的样子,爸爸劝诫他:“要听他们的话,好好改造,早点回家……”他一开始只是小声啜泣,最后放声痛哭。情绪平静后,他开口说了三个字:“我都说!”
但在柳青这里,联系父母这一招也“碰了壁”。
她多次给小豪在深圳打工的爸妈打电话,希望他们能来北京,帮助孩子走上正轨。但对方总说“工作忙走不开”,匆匆挂上电话。柳青也说了气话:“我都怀疑孩子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但法律援助律师和小豪聊过之后,对柳青说:“我觉得这孩子本质不坏,是不是可以给个机会,按照新刑诉法的规定对小豪做出附条件不起诉?”
2013年1月1日新刑诉法的实施,让迷途的少年有了第二次选择人生的机会。
新法中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对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如有悔罪表现,人民检察院可以决定暂不起诉,对其进行监督考察,根据其表现再决定是否起诉。
柳青和法援律师坚持了一个月的轮番“电话攻势”,小豪爸爸终于同意来北京。检察官带来的这个消息,让小豪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后来小豪告诉我,因为父母要离婚,他不能接受才离家出走的。也是因为这样,离家的三年中,他只给姐姐和奶奶打电话。父母和他互相都没打过电话。其实在小豪的心里还是很爱爸爸妈妈的。”柳青在对小豪的考察日记中写道。
8月6日,检察院正式作出对小豪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但这还只是一场“秘密试炼”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