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丁吉生:善良的“为民法官”

2014-04-18 15:22: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碧绿滚圆的荷叶挤挤挨挨,蔓延开去,连接天际,仿佛是一片绿海。碧波之上,饱满的莲蓬,如同含羞少女,亭亭玉立。一枝莲花,挺起了自己笔直纤细的茎秆,朝着太阳,尽情绽放着笑脸。

这幅画挂在墙上,正对着丁吉生的书桌。

学习、工作累了的时候,丁吉生习惯抬头看看这幅画,仿佛能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小平头,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笑起来的时候透着股英气,这就是江西省广昌县人民法院旴江法庭庭长丁吉生。

好强的“追梦人”

客厅。

儿子正在委屈地掉着眼泪:“是我太大意了,没考到满分。下次我一定要考满分,重拿第一名!”

“这孩子,那么好强,也不知道像谁?”丁吉生感叹地说。

“哦?你说像谁啊?”妻子张玲笑盈盈地看着他。

丁吉生好强。在他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1992年,丁吉生18岁。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他,被分配到江西省洪都监狱(成新劳改农场)担任监狱警察。一到农场,满眼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方圆几十里地连个人都看不到。条件的艰苦,给这位初来乍到的小伙子一个下马威。“当时,我就掉眼泪了。”丁吉生回忆。

但是,他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12年。12年间,他从管教干事做起,一直做到管理员、副中队长、中队长。在担任中队长的4年中,他所带的中队每次都位列所有中队的第一名,而他则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也许,是从当年流行的港台电视剧中,那句“尊敬的法官阁下”在他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审判席上的法官神圣,地位高,受人尊重。”这种模糊的认识为丁吉生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丁吉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法官!尽管在那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过法官,甚至连法院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丁吉生开始自学法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每天早上7点以前就要进监狱,至少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家。没有业余时间看书怎么办?丁吉生想方设法挤时间。白天,当犯人们都下田劳动时,他坐在田埂上捧着厚厚的法律书籍;晚上,当别人都累得倒头就睡时,他在台灯下做起了练习题。1992年至2002年,只有中专水平的他,硬是花了十年时间拿到了法律本科文凭。

2003年,丁吉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江西省公务员考试。哪成想到,第一次尝试,他就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广昌县人民法院的审判辅助岗位。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法院工作,丁吉生坦言:“尽管收入降低了很多,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职业,我没有遗憾!”为了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丁吉生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参加司考、读研究生。2006年,他通过了司法考试,2009年,他成功考取了海南大学全日制法院研究生。“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看书到半夜两三点。”说到这,妻子张玲的语气里半是无奈,半是疼惜。

初到法院,丁吉生被分配到了研究室。调研、信息、宣传,哪样工作他都是门外汉。十多年没有提起笔头了,他也担心自己干不好。刚到研究室的一个月,他的睡眠时间每天只有6个小时,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学习新闻报道知识,熟悉法律业务。一个月下来,人都瘦了一圈,上秤一看,减了15斤。辛苦努力终有收获。几年来,丁吉生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获奖;多篇新闻稿件在国家级报纸上刊登;信息工作也多次被评为全市、全省先进。

2012年,丁吉生调任旴江法庭庭长。法庭只有他一个法官,另配一名书记员。锻炼多年,终于可以独立办案了,丁吉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

平日里,他注重钻研法律知识,遇到法律难题时,或查找相关的书籍,或与身边经验丰富的同事进行探讨,一定要把这个知识点弄懂弄通,他才罢休。每个案件结束后,他习惯将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起来,不断地充实自己。“独立办案才两年,业务提高得很快,可以说现在是我们院里的审判专家了。把疑难案、棘手案都交给他办,党组很放心!”广昌法院院长石成秀毫不掩饰对丁吉生的欣赏。

丁吉生称自己是好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无不良嗜好,只是喜欢打打太极拳和太极柔力球。不曾想到的是,这份消遣的爱好,他也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去年,他担任教练的广昌县太极柔力球队参加比赛,拿到了抚州市第一名、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执著的“调解能手”

办公室。

晚上8点,丁吉生正在加班。

妻子已经打了两个电话来催:“怎么还没下班啊?饭菜都凉了!”

“马上,马上就回去。”丁吉生连忙回答。

“算了,还是等你回来再热饭菜吧,你的‘马上’至少要半小时以上!”张玲嗔怒地挂了电话。

在丁吉生办公桌上,厚厚的案件材料摞起来有半米高。这是一起物流公司与四个合伙人之间的合同纠纷案件。物流公司的股东唐某将公司转让给了另外的4个合伙人,但公司的其他股东温某和李某却毫不知情。为此,围绕物流公司、唐某、温某和李某以及其他4个合伙人之间,进行了长达5年的诉讼。3个判决、4个裁定,绕了一圈,案件又被发回重审,到了丁吉生的手中。

这一边是错综复杂的案情,历经多次审理仍然矛盾重重;那一边是当事人的不断上访,甚至通过媒体炒作向法院施压。丁吉生接到案件时,所有人都担心,这么一起“骨头案”他是否能啃得下来?

丁吉生先是花了3天时间细读案卷,研判案情,将所有的法律关系、矛盾所在理顺,做到对案件了然于胸。

开庭当天,双方当事人情绪都很激动。“你们法官办案不公,如果不支持我们的诉求,我们一定会上诉!”被告李某威胁。“我们是签了转让协议的,也经营了一段时间,公司应该归我们。”原告4个合伙人的代理律师说道。

丁吉生逐一摆事实谈法律。然后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调解。“丁庭长,别浪费时间了,如果能调解的话这个案件早就结了,不至于拖个5年。你还是早点判吧!”李某有些不耐烦,眼神中充满了不信任。

“这起案件只要能在双方找到平衡点,我相信一定能促成原、被告之间的调解。如果简单下判,可能还会造成当事人继续上诉或上访。”丁吉生并没有泄气。

再次过耐心的沟通,原告方表示出愿意调解的意愿,虽然被告方李某仍然态度坚决,但丁吉生从中看到了调解的可能。

由于所有的当事人均在外地,所请的律师也不在广昌本地,丁吉生只好通过电话做起了沟通工作。一次,两次,三次,双方的分歧正在慢慢地缩小。到了最后,原告4个合伙人当中的一人,被丁吉生的执著感动,主动要求帮丁吉生做其他3个原告的工作。

9次询问,2次庭审,3次调解,60多个沟通电话……在丁吉生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而从立案到调解成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你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法官的偏见!”案件当庭履行时,李某向丁吉生竖起了大拇指。

“从和谐结案、减轻诉累的角度出发,只要有调解希望的,我都尽量去调解!”当被问到为什么调解率那么高时,丁吉生回答道,“可能是因为我有一种不放弃的执拗劲吧!”

书记员程慕蓉则是感叹:“他调解能力太高了,一些十分难办的案件也能调解!他每次做调解真的是非常耐心,不厌其烦,这点让我很佩服。”

程慕蓉说起了令她印象深刻的一起案件。31户买房人因房屋质量问题与某房地产公司发生纠纷而诉至法院。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丁吉生根据业主的不同情况,将31人分成7批,分批进行调解。

每次调解,都将丁吉生小小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程慕容则需要到处去借凳子。当事人及亲属、律师等十来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是指责开发商黑心,就是感叹自己辛苦买房不容易,而有的人甚至拍着桌子说:“你们法院跟开发商是一伙的,肯定是维护有钱人利益的。”丁吉生不紧不慢,捧上一杯清茶:“大家既然来法院起诉,就应该相信我们法官,我们一定会秉公办事的!你们不要着急,我先把相关的法律给大家解释一下……”

7批人,没有哪个是一次就调解成功的。

7批人,没有哪次调解是能在正常下班时间前结束的。

丁吉生找准方向,重点给负责牵头的几名业主做工作,释明法律规定,说清利弊,提出可行的调解方案。

经过4次调解后,18户业主签署了调解协议,13户业主通过判决结案。“法院还是很公正的,丁庭长我们信你!”业主满意而归。

认真的“完美主义者”

一条弯曲泥泞的小路。

丁吉生在现场勘验,这是一起案件的争议焦点所在。

2011年,旴江镇大陵村的谢小平等7户人家一纸诉状将位于该村的昌达水电站告上了法庭。

谢小平等人认为,昌达水电站修建后,造成了他们的耕地1.5亩、林地0.5亩、旱地0.7亩和通往王麻埠村小组的道路被淹没。因此要求水电站排除妨碍,恢复路面通行,并支付赔偿费。

庭上,双方争执不下,各执己见。

“我们修筑的水电站经相关部门批准,手续合法,淹没的路面我们已另行修了一条道路供他们出行,造成的损失也补偿了原告。”水电站表示。

“被告修筑的路太远且不方便出行,补偿费太低了,而且没经过我们大家一致同意。”谢小平说。

双方对对方提供的证据均不认可,那么到底实际情况如何呢?

连续下了几天大雨,天终于放晴了。丁吉生联系上原、被告,踏着泥泞的山路一起到现场勘验。

眼前的情景使原、被告都说不出话来。

被告修筑的道路不要说行车了,连步行都得小心。而且这条山路弯弯曲曲,净是上坡和下坡,出行十分不便。

而通过现场测量,水库的水位也只有在蓄满水之后才会淹没农田。去年,被淹没的农田只有1.5亩。

“你们在庭上的陈述和提供的证据都有出入,通过现场勘验,让事实说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丁吉生严肃地说。

“既然法官把庭都开到地里来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也没什么说的,请法官依法判决就行。”原、被告都是一脸的尴尬。

事后,法庭对该案进行了宣判。被告昌达水电站采取措施降低水位,排除妨碍,确保水位低于受淹耕地和道路,并修复损毁路面,同时,另外补偿7原告耕地受淹损失2100元。

“真想不到丁庭长带我们去实地勘验,这官司我们输得心服口服!”昌达水电站负责人管某由衷地说。

丁吉生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丁庭长的办事风格不是比较认真,而是相当认真!”曾经跟他共事过的书记员姜祖伟幽默地感叹道。

庭审时,丁吉生总是会在笔记本中不时地写上几笔。“这是我的办案笔记。我习惯把想到的、要做的事情记下来,做法官这些年办过的案子,都把它记在里面了。”丁吉生翻看笔记本,里面记载着每起案件的矛盾起因还有原、被告双方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庭审中双方的争议焦点、结案方式以及办案心得。

丁吉生写的裁判文书经常被同事们称为“范本”,那是因为想在其中找到一丝瑕疵都是不可能的。数千字甚至有时几十页的裁判文书,寻常人如果不细心难免会出错,但是丁吉生绝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裁判文书代表的是法院的形象”,所以他每次写完后至少要检查两遍以上,然后再要求书记员校稿2遍以上,字句、标点符号,一点错误都不能有!生活中的丁吉生,也将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发挥到了极致。

检查儿子作业时,他会仔细地从头到尾看一篇。答题格式是否准确、书写字迹是否清楚……这些小问题他都不会放过。儿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他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讲,生怕自己没讲清楚,儿子没听懂。每每这时,儿子总会跳起脚来说:“兄弟,这题我会做了,你别跟唐僧一样啰嗦了!”

家里搞卫生,拖地是丁吉生的活。他会将桌子、椅子搬开一一打扫,也会把柜子底、床底等看不见的角落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的妻子也不得不承认,在打扫卫生方面,丁吉生“比我能干多了!”

“也许我骨子里是个完美主义者!”丁吉生笑了。

善良的“为民法官”

当事人老谢家中。

听说丁吉生要来回访案情,老谢早早在路口等着了。

“丁庭长好啊!”老谢大跨一步向前,紧紧地握住丁吉生的手。

“最近身体好不?”“孙子还没放学啊!”丁吉生与老谢拉起了家常。老谢的妻子则热情地张罗着,为来客沏好茶水。

“孩子都不在家,我们就将多余的房间租给别人住,这样也热闹热闹。平时种种菜,帮人干点缝补的活,也还算过得去!”老谢夫妇谈及现在的生活,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让丁吉生想起了第一次见到老谢夫妇时的情形。

老谢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疲惫的眼神中露出无奈和伤心。老谢妻子则满脸愁容,还未开口说话,眼泪就流了出来。

2012年8月的一天,老谢的女儿谢露搭乘同事的摩托车去乡下看望自己未满一岁的女儿。在返程路上,摩托车与一个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10岁小男孩相撞,坐在车后的谢露被甩了出去,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却不闻不问。

看到痛失爱女的父母和谢露那未满一岁、嗷嗷待哺的婴儿,丁吉生的心揪紧了。

肇事摩托车车主是一名聋哑人,交警部门认定其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已经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判处有期徒刑及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但是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一分赔偿款都没有支付。而骑自行车的小孩承担次要责任,其父母认为错在摩托车方,自己小孩也受了伤,且家中经济不容乐观,做生意又欠了很多债务,因而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

案件事实清楚,如果简单下判,对法官来说可以减轻很多工作压力。但是,受害者还是不能及时得到赔偿款,执行判决也有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难。

对于老谢夫妇的无助,丁吉生感同身受。他多次主动上门,解释法律,听取意见。每一次,除了说案情,他还会跟老谢夫妇聊聊家常,说说新鲜事。慢慢的,老谢夫妇的眼神中的悲观、绝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希望的光芒。

另一边,他将谢露的身世以及老谢夫妇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跟10岁小孩的父母讲述,希望能说动他们。小孩的父母听完后,沉默了。

经过几次沟通后,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小孩父母将7.6万元送到法庭,交到老谢夫妻手中。

拿到赔偿款的那一天,双方没有发生争吵,而是互相安慰鼓励。站在一旁的丁吉生,眼眶也湿润了。

提起丁吉生,老谢满口称赞:“为人实在、和气、从来不刁难人!真的是一心替我们着想,帮我们解决问题。”

做法官数年,他知道很多当事人打一次官司并不容易。如何又好又快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纷争呢?在实践中,他要求自己:工作一定要做到前头。

凡是丁吉生办理的案件,除了路远的只能采取邮寄送达外,其他的,他都尽量上门送达。

在他看来,主动上门送达不仅可以准确的送达到位,还可以与当事人见个面,提前了解情况,如果是好办的案子、能调解的案子,不至于丧失了机会。

曾经,为了寻找一个当事人的住址,他在错综复杂的城中村中找了2个小时。

曾经,为了配合当事人的工作时间,他早上6点钟就到了当事人的家门口。

曾经,为了一个拒绝签收法律文书的当事人,他坐车1个多小时到达离县城最远的乡镇。

春夏秋冬,那辆老旧的摩托车陪伴着执著不倦的丁吉生。

在他办理过的400多件案件中,采用公告送达的只有3个,很多案件因上门送达而得以在庭前调解结案。

夏去冬来,莲花虽已凋落,但留下的是硕硕的果实。

据统计,2008年担任法官以来,丁吉生共审理案件416件,案件调撤率为71%,没有一起案件上诉或上访信访。

丁吉生的办案能力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当事人的认可。

这不,一件从2005年就开始起诉,历经多次审理,如今又被发回重审的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被分到了丁吉生的手中。

案件的被告某村小组,听闻丁吉生办案公道,点名要求他审理案件。

“这是当事人对我的信任,一定要把案件处理好!”丁吉生翻着厚厚的卷宗喃喃自语。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