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附带民事和解的道路上,我们的工作就像绘画素描一样,速写是我们的基本功。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速写,将案卷中冷冰冰的文字变得丰满,将双方当事人真正变成有温度的人。”4月15日,记者在福建省政和县人民法院采访时,法官叶思东为我们解读了他们独创的刑附民案“和”字速写方法。
记者在法院的一份材料上看到,3年来,该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13件,其中刑附民案和解结案占九成五。这些经和解结案的案件,当事人均未发生反悔、申诉、上访现象。
“双输案件”让法官踏上求索之路
是什么让法官们全力探索刑附民案和解之路呢?这要从一起和解不成功的案例说起。
2009年11月,叶思东审理一起非法持有枪支、过失致人死亡案。被告人在狩猎时,误将被害人当成猎物射杀,造成被害人失血性休克死亡。在审理中,法官了解到双方当事人为世交,而被告人确系过失犯罪。为化解社会矛盾,保障被害人家属的合法权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法官倾力做工作。被告人家属希望被害方出具谅解书,表示他们愿意凑足22万元赔偿款。虽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但最终因被告方当时少了2万元赔偿款而没能签字,此案的和解以失败而告终。
一个过失,逝者已矣,被害人家属最终仅得到寥寥无几的丧葬费;被告人因未能得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而赔上更多的自由,不可不谓满盘皆输!更惨的是,在被告人服刑期间,受害方鉴于调解时对方已同意支付22万元赔偿款却分文未付,随即邀集亲朋好友上门打砸,终因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故意损坏他人财物被刑拘。
一起本可以化解的纠纷一发不可收拾,这深深地刺痛了法官们的心。从那以后,政和法院走上了积极探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之路,法官全身心地投入,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每个当事人考虑,成为了刑事案件“和”字速写者。
“草船借箭”让失独老人重燃希望
刑附民案件大多矛盾尖锐,和解难度较大,但法官们依然迎难而上。
去年2月,陈某平搭好友陈某周的车,不幸发生交通事故致陈某平死亡。案件起诉到政和法院,法官走访了解到死者为家中独子,而肇事者为驻沪商人,家境还算殷实,但面对如此惨祸,赔偿能力还是有限。为了使失独老人晚年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法官努力地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哎呀,借力啊!诸葛亮‘草船借箭’,我们为什么不借助上海商会和村委会这两股力量呢?”在一次案情研究会上,法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法官找到了上海商会负责人作了说明,但似乎这个“敲门砖”并不奏效,得到的一句话是:“你们也别那么累了,他赔不起。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我们不会为他买单的!”
“今天没把握好‘天气’,‘箭’影都没见到,明天还得继续。”法官不气馁,继续联络商会其他成员,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地打,只要是商会的成员,法官都想拜会。第四天,转机出现,商会成员为法官们这些“烦人的家伙”召开了座谈会。终于,“箭”入“靶心”,商会、村委会、肇事者三方将赔偿款集齐,送到了受害方父母的手上。
“庖丁解牛”让法官调解游刃有余
在刑附民案和解中,政和法院的法官们掌握了一套“庖丁解牛”方法:将案件脉络厘清、摸透;对双方当事人情况做到一清二楚,达到如数家珍的境界;当一个真诚的“庖丁”,让调解游刃有余。
不久前的一起故意伤害案,让法官经历了一场真诚和忠诚的“对决”。伤害案关乎一个女子与两个男人的情感恩怨,“女主角”张某虽已为人妇,却与陈某等男子保持不正当关系,终在一天,陈某撞破了张某与他人的好事,盛怒之下,砍伤了张某和另一男人。
被告人陈某游手好闲,母亲罹患癌症,长期靠姐姐资助生活;伤者张某等二人由于伤及大动脉,属重伤,按正常情况所提出的赔偿数额必定很高。又是一个两难案件,对法官仍是一道难跨的“槛”!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因感情纠纷发生的案件,法官就从感情入手准确把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法官对受害人发起了感情攻势!给张某指出案件发展到这地步,其负有一定的责任。抓住这一心理,法官从她与陈某的感情入手,入情入理,将陈某的经济状况以及赔偿能力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希望她能够给予谅解,在经济赔偿上考虑陈某的承受能力。
对于另一名受害者的工作更不那么顺利,他的赔偿期望值是20余万元,当法官对其阐释,他则认为法官的“游说”是帮被告人,是不公正的体现。
面对当事人的误解,法官说:“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判案,而是如何让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不要因为一件不幸的事,让各方都背上心债。”法官的一番话,让这名受害者感受到了真诚,最终案件的民事部分达成和解。
政和法院法官们在刑附民案和解的道路上速写,他们的身影是一道美丽的弧线,虽然不及彩虹般鲜艳,但却拥有其独特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