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北大漠20年的“牧星人”
记总参某卫星地面站主任张宁
图为张宁(左二)正在和技术骨干开展课题研究。
□文/图 通讯员吴旭张能华 记者席锋宇
总会有人一次次追问他,为何在“只有降土量、没有降水量”的边疆大漠能一待就是20年,他总是淡淡一笑说:“家,是心的归宿。边疆,是戍边军人的家!”
他就是张宁,总参某卫星地面站主任。扎根大漠的奉献精神并不是张宁人生的全部注脚。“测控达人”才是他最为耀眼的名片。1994年毕业入伍到西北边陲重镇喀什的张宁,先后参与完成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等28次重大航天器测控任务,成功率100%。转行“北斗”导航测控网西北“第一站”,带领部队精准收发卫星数据27200G,为亿万中国人导航,很多人都称他为大漠的“牧星人”。
传好太空“第一棒”
3月13日,为了寻找失联飞机MH370,中国动用10颗卫星,并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处可疑物。虽然,最后证实可疑物与航班无关,但高分辨卫星能在万里海洋里发现230余平方米大小物体的神奇,却在千家万户传播开来。
张宁看到媒体报道后,心情很不平静。因为,这些卫星都是当年他参与发射的。这也让他想起了18年前1996年10月20日。这一天,用于寻找MH370的高分辨卫星“前身”——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而他就是喀什测控站现场指挥员。时年23岁的张宁成为了喀什测控站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现场指挥员。
其实,当学计算机软件的张宁来到喀什测控站之际,连“航天测控”等最简单的名词都不懂。5个月的时间,张宁一笔一画地“画”下了近万米的航天测控流程图,第一个拿到了上岗证。随后几年,张宁凭借严谨认真的精神和沉着冷静的现场指挥,先后完成了海洋一号、探测一号、实践五号等23次卫星测控任务,次次百分之百成功。
对于张宁来说,他最难忘的是执行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任务。10月15日,发射任务完成。可是,就在第二天,突然从机房传来紧张的报告声:“目标跟踪出现异常!”
上报,测控,查证。问题症结找到了:因轨道发生变化,已超过地面设备设计能力理论上的最大值。如不及时处置,将直接导致目标丢失,飞船可能会像断线的“风筝”,失去控制。“启用3号预案,改变天线跟踪方式……”千钧一发之际,张宁临机决断,指挥大家按照预案,将一束束数据流发向太空,通过及时的“天地交流”,实时“网”住了目标。“目标跟踪正常……”数分钟后,席位上的报告声让大家相视一笑:极端情况下跟踪目标不丢失、数据不丢点的记录,将写进我国航天史。
醉心苍穹“一天网”
“老张,这时候上山太危险了!”“等到来年春雪融化,半年就过去了。我们等不起呀!”这年10月,听说张宁要带人上帕米尔高原,到边防连队哨所了解北斗用户机在守边固边中的情况,在高原工作10多年的副主任管拴红,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张宁要去的奥尔托苏地区海拔4000多米,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中途还要翻越几个达坂,车毁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再者,该型用户机刚刚配发,上级就没给张宁下这个命令。
“战斗力的需要,就是最好的命令!”张宁请示上级批准后,带着人,备着粮,吸着氧,上高原,进哨所,汇数据,十几天一路颠簸,终于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并向上级递交了报告。两年后,北斗系列装备在南疆地区所有边防连队哨所配发应用。自此,我国的西北大门有了一双全天候“天眼”。
聊起与“北斗”结缘,张宁说,能成为支撑中国“北斗导航卫星”走向世界的“北斗人”,他是“航天圈”里的幸运儿。2008年,总参决定组织喀什某卫星地面站,决定从全军选调一批骨干,张宁成为首批人员。组建伊始,除了大漠边缘几十亩黄沙地和一群热血青年,其他几乎是零。张宁就和大家一起穿上迷彩服钻地沟、搞土建,学装备、装系统,斗风沙、抢进程,每天一干就是16、17个小时。80天过去了,张宁和战友们交出成绩单:60天接收到导航信号,75天完成7大分系统上千台(套)设备安装调试,创造同类型同系统安装记录!
随后,他又和战友一起,一鼓作气拿出13种共600余页的业务工作规范,编写完善7大分系统272组应急预案,使系统一运行就正规。4年来,收发卫星导航数据27200G,数据接收、传输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和其他几个地面站一起支撑着“北斗”为亚太人民导航。
北斗导航系统有万人“一天网”的俗称,一个核心地面站收发的一令一码如失之毫厘,千百万用户就会迷航迷路。必须把一切隐患无限归零!2011年6月,张宁升任主任当日,就在全站倡导“一切为了任务、一切服从任务、一切服务任务”工作理念,并身体力行,仅本可由值班员直接上报的系统运行日报,他就签发1420余份,除了休假出差的那几天,3年多没有落下一天。
建功西北“第一哨”
“主任,阿里站设备运行恢复正常!”2011年10月,在喀什的张宁接到助理工程师李正广从雪域高原打来的电话后,直呼:“正广,干得漂亮!”
殊不知,2008年从新疆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正广,到卫星站报到时,是典型的“北斗”门外汉。不仅如此,卫星站组建时,因全国尚未开设卫星导航专业,全站除了4名站领导,所有技术干部都是“李正广式”的人才:心怀满腔报国志,专业知识几乎为零。张宁开始忙起来了。
针对李正广的知识结构,张宁边压担子边教方法,几年下来,李正广慢慢从外行变成内行:独身两“闯”阿里,解决了设备工控机、密码机通信等故障,确保了阿里地区北斗导航用户机定位精度。
工程师祝如文、辛鹏飞,是第一批到站的“80后”大学生干部,浑身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但对北斗导航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为此,张宁制订出周密的业务训练计划,每周二、四晚上,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将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课堂开了一年半,两人成功实现转行。
激光测距室负责人欧天有,2007年从兰州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卫星站,因学非所用,一时找不到北,张宁就引导他在军营再上一次“大学”。2012年,总参某信息保障基地举行第一届军事比武,欧天有力挫群雄勇夺金牌,荣立三等功。
导航专业新、无大纲、缺教材,张宁就带领官兵编写7大类21项培训教材,选送50余人次到院所学习培训,使得数十名“80后”、“90后”技术干部成为新一代“北斗人”,在亚丁湾护航和新疆军区边防指控平台建设等重大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技术干部,需要在科技前沿中打滚才能成长,张宁就和“一班人”商定,在站里成立科技室,组织开展6项课题研究,在破解雨雪恶劣天气卫星信号失锁等10个问题中,使年轻干部知识保鲜,始终行走在科技前沿。
守望大漠“一片天”
其实,早在20年前,张宁就能留在北京。可是,他却选择了投笔从戎,得知总装某部到学校招人,毅然递交了到边疆工作的申请。进入军营,来到西安训练基地,3个月的军政训练结束时,张宁再次递交申请:“我志愿到西北边陲工作!”
选择边疆,目的是建设边防。而张宁作为航天人,他守卫的边防始终是万里太空。由于常年加班熬夜,加之喀什地区“水硬”,在边疆坚守几年后,张宁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和胆结石、肾结石、尿路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一吃油腻的东西就睡不着觉。为了照顾他,每天晚上,一家三口不得不把稀饭当晚餐,使得正在长身体的儿子不再习惯吃肉,1 .76米的大小伙子只有50来公斤重。
张宁今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于母亲。2006年,他因为执行“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而未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自古忠孝难两全,这种揪心的痛,没有经历的人是不会了解的。然而,他也只能把这种痛和愧疚深深埋在心底。从那以后,张宁把对母亲的愧疚全部投入到对祖国母亲的回报中,在任某站站长期间,连续4年军事侦察信息质量同系统排名第一,圆满完成“砺剑-2005”、“砺剑-2007”等10余次重大军事活动战略信息保障任务,所带单位连续4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时至今日,虽然上级机关和友邻单位先后5次拟调张宁到机关或内地任职,但张宁始终以“边疆需要把家安在边防的军人来守卫”为由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