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出了市区,上津宁高速,60公里的路程40分钟就到了。搁前几年,去一趟汉沽,至少要花2个多小时。公路升级,给老百姓出行带来了便捷。
老百姓出行方便了,到法院打官司办事方便吗?
三分钟完成立案
9点多一点儿,记者赶到了汉沽审判区诉讼服务中心门口。立案庭庭长、诉讼服务中心主任张强热情地接待了记者。或许是要过清明节的原因,安检门口不像往日上班那样熙熙攘攘。在安检门口,记者有意踱留了片刻,想看一下当事人从过安检门到办完立案手续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不一会儿,有一个当事人来了。工作人员问:“请问您办什么事?”
“我来立案。”当事人答。
“您以前来过吗?”
“来过。”说完,小伙子像到熟人家串门一样,径直往里走。记者马上尾随其后。经过庭院,进入办公大楼,再经过一个过道,进入立案大厅。尽管一路上都有清晰的提示,要是岁数大一点的当事人第一次来,还是有点转向。面对记者的担心,张强介绍说,像这种情况,会安排导诉人员引领。这也是为什么把导诉台放在安检口的原因。
立案大厅内,宽敞明亮。正对着立案服务窗口,有几排椅子供当事人休息等候。紧挨着休息区,立着一个饮水机、一个取号机。小伙子熟练地在取号机“办理立案”功能键上轻轻一按,一张写有序号的小纸条吐了出来。随即,大厅里响起了叫号声。小伙子怔了一下,又看了一下手中的号,确认无误,便赶忙来到一号立案窗口。记者看了一下表,此时是9点34分。趁小伙子办手续的工夫,记者与一旁前来办理资料复印的徐女士攀谈起来,徐女士第一次来法院,是办单位的事。她对汉沽审判区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办事效率非常满意,连说好几个“挺好的”。说话的空隙,本以为小伙子要办一会儿,不想,3分钟还不到,小伙子办完了所有手续,起身欲走。记者赶忙拦住他采访。小伙子姓郑,宝坻人,因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来汉沽打官司。他称赞道:“现在法院立案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
“这是什么?”见记者对他手中拿的一张类似明信片一样的小卡片很感兴趣,小郑将它递给了记者。这是一张“便民服务卡”,上面记载着案件的案号、承办人姓名和联系电话。小郑说:“有了这张卡我就省得来回跑了,打个电话就知道案件办到了哪一步。法院想得真周到!”
约见法官不再难
曾几何时,当事人约见法官一直是令双方都很头痛的问题。一方面,有关规定明令禁止法官会见一方当事人;另一方面,当事人又渴望与承办法官就案件的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让法官为他们答疑解惑。而今怎么样呢?当事人约见法官还难吗?4月8日,记者来到西青区人民法院,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庭长接待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
“耿法官,你现在有空吗?到我这儿来一趟,有一个叫王飞(化名)的当事人要面见你谈一谈他案子的事儿。”
“您坐等一会儿,她马上就下来。”
“小姚,有一个叫李明(化名)的当事人拿着一个续封手续,你查一下承办人是谁。原告是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西青区津西营业所,被告是内蒙古根河市供销合作联合社。”
“老李,你先上大厅休息区等一下,一会儿我叫你。”
给耿法官和姚法官打电话的是该院立案庭庭长高敏文,他负责日常接待工作,包括咨询和案件的一般性答疑,但涉及到具体案情,当事人需要承办人来解答的,他就打电话给承办人。遇到承办人外出或正在开庭,高敏文就让当事人留下电话,预约择日接待。
不一会儿,耿法官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