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城南片区旧城改造听证会近日如期召开。包括拆迁户群众、开发商、相关领域专家及国土、城建、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的代表们做足“准备功课”环坐一周。拆迁户关心的回迁、补偿,以及相关部门审批时限,甚至造成污染治理等每项议题的提出,都会引发热议,且被统一记录在案。
召开听证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对拆迁过程中涉及的每一项潜在风险进行集中讨论,以供后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自2008年以来,铜仁市为破解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涉稳难题,先行先创了“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与调解并进、发展与稳定统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验,此举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以“铜仁经验”命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未经评估审核,重大决策事项不得审批通过;评估不全面,出现问题相关部门责任倒查;让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实现自身合法权益充分保障。这些环节紧密相扣,从而保证了评估工作稳定推进。”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经过6年多的实践积淀,此项做法全市已达成广泛共识,并以“雷打不动”的执行力贯彻落实。以此为根基,近年来铜仁还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本身进行再细化、再评估,以此实现风险预测、防范、化解功效的法制化、规范化发挥。
为风险评估加套“紧箍咒”
一份评估报告,让区委书记撤回了决定,这是当地干部、群众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2012年3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对城郊接合部走访时,群众普遍反映河西办事处茅溪村存在大量违法建筑。陈代文当即责成相关部门调查限期拆除违建。
按理说,建筑属违规无疑,区委书记还“拍了板”,事情的发展走向应该没有悬念。可是在铜仁,还缺少一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5天后,河西办事处通过经过调研走访,向碧江区维稳领导小组递交了“风险评估报告”,由其进行“再评估”。
“当时,涉拆群众多达52户,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经‘第三方’专家组对强拆的可行性、必要性等进行‘再评估’预测,若强拆将直接造成被拆迁户居无定所,极易引发恶性群体事件,而且,那片违建区域暂时未影响整体规划。我们据此形成意见上交区委,书记本人综合各方因素考虑撤消了决定。”碧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分局局长杨秀涧说。
据介绍,近年来,铜仁市专门制定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管理规定》,并以此建立专家库和信息库,对涉及城市发展、区域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论证意见,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城市需要发展,但绝不应该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的‘被发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恰好赋予了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社会各界沟通互动的平台,借以充分保障各方利益。”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说,“专家组成员来自各个行业领域,独立对风险报告进行评估考察。这一做法相当于为风险评估加上‘紧箍咒’,以此确保评估结论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提高重大决策水平和实施绩效。”
风险排查防范“事无巨细”
石阡县甘溪乡政府老办公用房(三栋木房)建于1937年,解放前属于甘溪陈姓群众祭祀活动场所,解放初被征收后由政府使用。不久前,乡政府对该房屋进行改造维修,遭到陈姓群众反对,认为宗祠归其所有进而引发争议。
为妥善化解这一矛盾纷争,石阡县照例成立了“评估小组”,将其划定为“B级”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评估程序正式运行前,一名小组成员被临时换下,取代其位置的是一位有着多年基层经验的司法所长。
“对于风险评估,人的因素最为关键。评估小组第一时间介入纷争,一方面需要查找潜在风险形成评估报告,另一方面还负有妥善调解职责。那名初选的评估小组成员虽然业务精通,但却没在基层干过,缺少群众工作经验,因此落选。”石阡县委副书记黄忠告诉记者。
此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宗祠归属国有,允许群众继续祭祀使用的共识,事件在评估阶段便得到妥善解决。
近年来,在铜仁市像这样事例还有很多。为准确有效制定对策方案,该市对重大事项风险等级判定实行“ABCD四级”化管理,其中对严重损害群众长远利益、涉及人口重多且矛盾隐患集中的施行“A级”应对;对重大事项分歧较大,存在矛盾隐患较为集中且可控性不强的施行“B级”应对。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该市通过“风险评估”共排查调解社会矛盾纠纷10.56万起,预防和消除群体性事件隐患130余起。
对此,市委书记刘奇凡将其归功于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执行部门风险排查的精细化,“从6年来铜仁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状况来看,‘风险评估’切实有效防范、规避了大量风险,这也让基层干部切实尝到了甜头,并开始从风险排查的‘精细化’上寻求突破。因为,发挥风险排查‘未雨绸缪’的作用越精细,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能力就越强。”
细化追责制牵牢“牛鼻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旨在关卡前移、防范风险,可当风险真的发生了该怎么办?对此,铜仁市在细化“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精细的责任倒查机制,一举牵牢了各系统部门的“牛鼻子”。
首先是严格“七步工作法”,即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决策谁评估的原则,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一是制定风险评估方案,明确评估主体;二是深入开展摸底排查,了解群众反映和诉求;三是预测评估潜在风险;四是制定风险防范化解方案,确定风险等级;五是论证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六是作出风险评估结论;七是运用风险评估结果。
其次是必查“六类风险点”,即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必须排查一是民生问题风险、二是社会管理风险、三是舆论炒作风险、四是资金链断裂风险、五是干部能力风险、六是诱发性风险等六类涉及稳定的风险。
最后是注重“五个同步考虑”,即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一是项目选址与征地拆迁同步考虑,二是项目规划与人员安置同步考虑,三是产业布局与促进就业转型同步考虑,四是城镇化推进与社会保障同步考虑,五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考虑。
“这些是一项完整的‘风险评估’所需的必备要素,而且每一项都需备案记入台账,一旦发生风险,将据此责任倒查一票否决,直至追究相关责任人。”铜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张涛说,“一项举措的全面施行,需要执行部门具体贯彻执行。精细化责任倒查机制的刚性约束,恰好赋予了政策上达下行的执行力。积6年之功的铜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验’横向覆盖各部门、领域,纵向直抵基层一线。实践证明,精细化不仅成就了我市当前的平安建设,更筑牢了未来应对各种发展创新的潜力和根基。”
(记者王家梁 通讯员罗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