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放不下的爱

2014-04-15 09:33: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李会贤

母亲如果健在,今年应该88岁了。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位裹了足的骨瘦如柴的小脚老太太。可长辈的族人亲戚和邻里们却说,她是一位贤淑聪颖、端庄大气的美人儿。

是的,母亲应该是一位美人,但她的晚年却是在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和沉重的思想压力度过的。我印象里,她一直都是憔悴的、虚弱的,看不出一点儿的美来。她的一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属于个人的东西,要说有的话,那也就是仅有的两张黑白照片了。一张是她20多岁时的单人照,一张是与我和弟弟以及父亲的合照。两张照片中的她判若两人,以致成年以后的我不愿意、不忍心拿出来看,而只能当作寄托,把它们尘封在相册里。

母亲的单人照,从背面的笔记看,摄于50年代初期的铜川。照片中的她,柳叶弯眉下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前方,清秀的脸庞显得淡雅文静,高高的发髻衬托出她成熟、稳重的特质。父亲回忆,他当时是铜川地区某县的副县长,母亲从老家随迁。母亲虽然是农家出身,但在当时的村子里也算是个大户人家的千金。随父亲的那几年,生养了我的四位哥哥,一心相夫教子,生活恬淡安然。这应该是她短暂的人生中最快乐最有成就的一段时光了。

好日子不长,三年自然灾害来临,孩子们饿得哇哇乱叫,个个面黄肌瘦,腿脚浮肿。母亲便毅然决然放弃了小县城的生活,带着哥哥们返回了农村老家。以她的说法,农村天地大,沟沟坎坎里也能挖点野菜来充饥,不像城里处处受拘束。我也就是在这个缺吃少穿的时候出生了。孩子虽多,但个个都是母亲的掌上明珠,长兄后来回忆,我刚一出生,父亲便决定将我送人,趁母亲睡觉的时候,他把我偷偷地送到几十里开外一户无儿无女的人家收养。谁知回家后,母亲竟泪流满面,滴水不进,彻夜不眠,吓得哥哥第二天又将我抱了回来。

艰苦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压垮漂亮、坚毅的母亲,她始终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们养育得健健康康。她与生俱来的善良与大气,更是给那段清贫的日子带来一道亮丽的彩虹。邻家婶婶缺奶水,月子里的女儿严重营养不良,母亲宁可让正在哺乳期的弟弟受委屈,也不让婶婶的女儿挨饿。

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催残了她的苦短人生,由于历史问题,父亲被打成了“国民党特务”和“当权派”遭到揪斗,被关进了牛棚。一家人瞬间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和生活上的保障。记得母亲那段时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娃娃们,你们以后可咋活嘛?”在极度的心理重压下,可怜的母亲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从此便一病不起,加之无钱医治,就拖了下来……

第二张照片是慑于1976年“六一”儿童节,刚刚从牛棚里放出来的父亲和我们的合影。父亲借了一辆架子车,拉上已经不能步行的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了镇上的照相馆。师傅把光线和背景都摆弄好了,正要按快门时,母亲突然叫停了,她扯了扯我的衣领说:“你已经是红小兵了,咋不戴红领巾呢?”我又撒腿跑回去戴上了红领巾。由于长期患病,照片中的母亲显得十分疲惫苍老,连五官都有些微微变形,但目光依然是那样的慈祥和善良。这竟是母亲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照,也成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照。

半年后的农历腊月二十七日降了一场大雪,家家户户欢天喜地迎新年。谁也没料到,母亲竟是在这一夜咽下了她人生的最后一口气。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母亲吃力地拉着我的手含泪说:“咱这光景,你恐怕连媳妇都找不下了,成了光棍可咋办呀?妈放不下心啊……”50岁的母亲,50岁的人生,您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您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竟如此使人伤心泣血?亲爱的母亲,这是您对儿子们放不下的爱啊。

昨夜我梦见了母亲,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权当做坟前的烧纸,请您收下。儿子们没有辜负您的心愿,个个都是堂堂正正的好人,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他们踏实做人、努力拼搏的结果,更有您余荫泽后、在天保佑的神功。天堂里的母亲,儿子们祈愿您永远快乐,也祈愿天下所有像您一样慈悲的父母快乐。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