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因才疏学浅,不知其出处,直至到清华大学学习时方知其源自于《周易》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体运动刚劲强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而自己却妄自尊大,竟以“厚德载物”作为QQ名。直至读东汉末期的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在《汉纪·高祖纪》中赞评周勃“厚重少文”时方认识到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厚重少文”意为稳重敦厚,质朴平实。自己觉之秉性理当如此,虽不能算是什么沽名钓誉,但也还是希冀自己在品德修养、情操魅力上学周勃,遂将“厚德载物”改为“厚重少文”。
厚重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故《菜根谭》云,“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据说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该书的开头竟让他前后修改了12次之多,唐代诗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都是厚重锤炼的真实写照。今年阳春,我接到一项任务,用汉赋的形式写一篇新大楼落成记,我当时就傻了眼:文言文,能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吗?要是在学习时代也许还能完成任务,可现在,至少将古文丢弃了近20年。为此,好几夜我失了眠,从不沾香烟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嘴角袅起了香烟,重新抱起书本啃了起来,重温了《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芜城赋》《超然台记》等大家名篇,所幸高中时节扎实的古文功底给了我写作的底气,斟字酌句,寻章据典,访师求解,所幸不辱使命,历时半年之久的《爨邑尉署铭》最终脱稿,现已刻碑并嵌入新大楼墙体。
有人说过,“人生是需要用苦难浸泡的,没有了伤痛,生命就少了炫彩和厚重。只有在伤口中盛开的花朵,才是陪伴我们默默前行的风景”。是啊,人生苦难的历程是一大笔丰厚的财富,而正是这笔财富为自己的成长夯实了坚实的根基。记得当年高考落榜时,父母贫穷无力,哥哥们结婚都背着一笔债务分了家各自谋生计了,自己为凑足补习费,面对的总是父亲一言不发地吸着烟筒,母亲忧郁的面颊上总是揩不干的泪水。我基本上跑遍了所有亲戚朋友,遭白眼和嘲讽。和我一同高考落榜的同学因其父在镇工商所当所长,其父就让他跟镇上最大的一个猪贩子团伙当临时工,在我绝望之际他特地来看我。也许他就是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恰好当天发工资,他连烟钱都没留全借给了我。打那以后,我勤奋补习,顺利考上了大学。
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在上班途中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用人力三轮车拉大粪,迎面而来的行人因粪桶中溢出的臭味都用手捏着鼻子远远躲开。看到这,我突然想到多年前父亲拉车上下坡因无人帮忙摔伤的那一幕,不顾迎面扑来的臭气,伸手帮老人拖拉粪车。尽管上了坡,但老人疲惫不堪,我实在不忍放手,一直帮老人拉到家。过了不久,一天下午,我驾驶警车外出,路过老人家门前时发现两个村民因琐事扭打在一起,其中的一个手提着一根钢管,我连忙停车赶去夺钢管。我那天没穿警服,那个村民以为我是对方的帮手,扬起手中的钢管向我面门砸来,突然一个老人上前用双手抱住村民的腰向后一拖,钢管从我额头划过,在那个家伙发愣的当儿,我乘机上前夺下钢管。那个村民看见警车才知道我是警察,我向老人致谢时发现他就是前不久我帮他拉粪车的老人。
古人云,“正则品端,直则人立”,人“厚”,厚在德与才,厚重的人能担千斤而立;人“重”,重在心与神,厚重的人能万变而独清。自己在人生路上谨遵《中庸》所提倡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训,尽管事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言,可我也还能在做人处世上“和其光同其尘”,独享宁静时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也就是我喜欢“厚重少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