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年迈老人或年幼的小孩走失后,亲属往往会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然而,有时因家属寻找的方式不当,会耽误找到失踪者的时间。本期《平安课堂》提醒您,老人和孩子等特殊群体走失,家人发现后应立即报警。并且建议使用智能产品对易走失人群随时定位,同时应向警方提供真实全面的寻亲信息。

    急:80岁老人走失,无家可归

愁:言语不清+无证件+无家属通联信息

荐:充分用好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

帮走失老人找家是个大工程

民警手记

李植

2月24日,我在派出所治安受理窗口值班。凌晨1时许,有群众报警称,在长浜路九州世贸市场大门口发现一名迷途的老太太。经现场了解,老太太约80岁,神情恍惚,言语不清,唯一能辨别的只有她浓重的苏北口音。在我不断询问下,老太太只能说出自己住在相邻的泗泾镇,但具体地址、家人联系方式都无法提供。我开车带老太太前去寻找,但没有任何进展,工作陷入困顿,只能将她暂时安顿在派出所里。

次日上午,经再次询问,老太太突然想起自己居住在青浦区的徐泾镇。于是我通过全国失踪人员信息系统进行查询,试图找寻线索,但仍无果。无奈之下,我只好采取大海捞针的办法,检索出该镇江苏籍来沪人员的相片,供老太太辨认。幸运的是,她在众多人员中居然认出一张熟悉的面孔,此人正是老人的亲戚倪某。

通过此条关键线索,我最终找到了老太太的家人。据家人反映,老太太已经走失4天了,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类似情况已经发生多次,每一次走失都令家人焦急万分。

其实,这只是发生在洞泾派出所众多迷途走失警情中的一例。其中,老年痴呆症患者及精神病患者的走失占很大比例。每一名走失人员的背后,大多会伴随着家属的焦急、痛苦,甚至终生悔恨。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应当如何加强防范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智能穿戴设备开始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智能手表、手环、项链等不仅时尚美观,而且轻便实用。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这些新潮的玩意儿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由于具备GPS定位、重力感应装置等功能,这些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变成防范走失的“神器”。

对于易走失人群,其家人除了要加强日常看护外,还可以为他们穿戴上这些设备。通过定位系统,让家人能够实时锁定易走失者的具体方位,万一发生意外还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搜寻;通过重力感应装置,可以判断走失者的运动状态(奔跑、行走、静立、乘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不少医院专为新生儿配备的电子手环,运用已经非常普遍的蓝牙、无线射频技术,以定位点为中心,为穿戴者设一道虚拟的围栏。只要“跨越围栏”,设备即可向家人发出提示音。

   我的迷途与归途

老人视角

寇志光

编者的话:作者是一名工作在大兴安岭余脉南麓的民警,那里的年轻人大多到外地工作,“空巢老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公安局民警时常接到寻找走失老人的求助电话。作者根据所见所闻作此篇,以一位老人与家人之间的“博弈”为背景,以略带幽默的口吻,将老人走失后的心情、行为形象地展现出来。因此,文中的“我”泛指很多有类似经历的老人。

岁月将我的头发染白,时间将我的记忆削弱。年纪大了,说话言语也不再流利,大脑反应速度也不再飞快,所以出门在外总有记不住路的时候。可是为了珍惜剩下的时间,每天我都要走出房间去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锻炼锻炼身体,见见老朋友,但是有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丢”了。

为了防止我走失,家人在我出门的时候总要填写一张表,将我出门的时间、要去的地点、现在的衣着打扮等记录于纸上,以防他们忘记。当然这样也会招来我的训斥:“我又不是找不到家。”于是我与他们“斗智斗勇”,经常趁他们不在家的时候“溜”出门。哪想到他们技高一筹,将我的姓名、年龄、口音、体貌、居住地点以及联系电话等信息制成卡片放在我的每件衣服口袋内,甚至有时会将标有身份信息的布片缝在外套上,以便我找不到家的时候能被好心人和警察同志准确送回家。

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些时候这些表明身份的东西会神秘消失,这可能是我弄掉的,也可能是洗完衣服后忘记了放回去。这样我可能就找不到家了,于是我的家人就去我经常去的地方或者我的老朋友们的家里寻找,当然他们还会及时报告110。有时他们会请警察同志利用视频监控发现我的行踪,让我防不胜防。于是我总结经验,只带手机出门。可是到了中午他们又找到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还能这么快找到我,他们说在我的手机上有GPS定位。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活了这把年纪,走的桥都比他们走的路长,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我一定要赢一回。这次我什么都不带,看他们怎么办!当然,我会尽量避免到人多或交通复杂的场所,否则真走丢了怎么办。没想到刚到晚上,我就被发现了,因为公安局的巡逻民警发现了我,将我“强行”送回了家。我一问原因,原来是我的家人经常报告我走失,这些警察同志都已经和我是老熟人了。回家后,我又是一顿训斥:“你们知不知道警察时间很宝贵的,我走失的时候,你们可以向110报告,但是能不能在找到我之后也向110报告一下啊。你们让我成了走失名人,一直在派出所‘挂着号’。”

政和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

平均每月处置13起儿童走失警情

余长青

福建省政和县城区面积不大,但去年政和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就接到儿童走失求助报警156起,平均每月13起。

根据城关派出所统计分析,儿童走失事件高发时间为节假日和天气晴好的日子;走失的孩子年龄段集中在3至7岁;主要区域为城区繁华路段、集贸商场周边等。走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家长携带孩子上街购物时,忙于跟商贩讨价还价、挑选商品,忘了孩子还在一边,孩子自行离开走远才发现;二是一些居民房屋临街,家长暂时离开房屋,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因门没关好等原因孩子自行直接走到街面。

3月16日中午12时许,城区白鸽岭水轮机厂路口一名约3岁女孩在路上哭泣,有路人猜测孩子与家人走失,便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孩子母亲何女士也到了现场。经了解,小女孩在吃饭的时候趁家人不注意,自己从家中走到街上。

3月14日下午3时许,城关派出所民警巡逻时,在东门三岔路口发现一名五六岁男孩独自在路边哭泣,遂上前询问。原来这名孩子与家人走失了。民警问孩子父母叫什么、家住哪、家里联系电话多少等,孩子均表示不知道。民警带着孩子走访附近店铺商家询问,各商家都表示不清楚孩子情况。民警只好将孩子带至派出所,并报110指挥中心。当天下午4时许,走失孩子家人向110报警时,获悉城关派出所民警捡到孩子,连忙前去认领。

孩子走失多与“好玩的事”有关

马敏

事件回放

8岁男孩走失 民警5小时寻回

1月30日9时许,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文峰路派出所接到居民张某的报警求助,称其8岁的侄子飞飞走失。飞飞是到张某家走亲戚的,第一次进城的飞飞坚持要下楼上厕所,因公厕距家不过几十米远,张某便没与他同行。谁知孩子一直没有回来,家人四处寻找也未见踪影。

考虑到孩子年幼且路况不熟,民警决定兵分三路全力查找。一人负责与市局指挥中心、市出租车管理站联络,将孩子的体貌特征通报至路面警力及出租车司机,协助查找;一人在所内监控室查看事发地段周围监控情况,梳理、寻找线索;其余警力对张某居住的老城区周边狭窄街巷开展地毯式搜索。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民警发现正在某超市路边独自玩耍的一小男孩,相貌特征和张某说得极为相似,周围群众均称不认识该男孩。经过身份核实,男孩正是走失的飞飞。

事件分析

与家人走失的孩子大多数处于2岁到8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孩童大多活泼、贪玩、好奇心强,喜欢随意走动。家长若疏于看管,走失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在一些陌生环境下,如人流量大的商场、车站或高楼林立的城区。家长发现孩子走失后,要第一时间报警,将孩子明显的体貌特征等细节告知警方。警方在接到此类报警后,在全警联动发布寻人信息的同时,要协调出租车管理站等相关单位协助寻人,并根据走失的细节认真分析,缩小查找范围,合理部署警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找到孩子的效率。

民警支招

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文峰路派出所民警汤亮:遇到孩子走失的情形,大多数家长往往会慌了神,错过最佳寻找时机。如果发现孩子丢了,家长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并有条理地向警方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比如孩子近照、视频资料、衣着以及明显的特征、标记、爱好等,以便警方快速查找。

家长平日要向孩子传授安全常识,如一旦走失或遇到危险,应该找警察,不能求助陌生人,更不要轻易跟随陌生人离开。当和家人走失后,应该站在原地等待家人前来寻找,或者主动找警察说出父母的联系方式。

事件分析

这是一起时间跨度较大、有效信息较少的寻亲事例。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50多年间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农民工进城务工等一系列重大变化,都与中国农村息息相关。这种变化,必然给寻亲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

一是可用寻亲信息太少。在这起寻亲事例中,蒋女士能提供的信息只有两个,一是“张连生”这个人名,另一个就是“驼腰岭”这个地名。据了解,驼腰岭镇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人口总数接近2万,仅凭50多年前少得可怜的模糊信息找到失散亲人,谈何容易?

二是亲人自然状况发生变化。50多年过去了,蒋女士所说的 “张连生”是否健在?是不是搬迁走了?比如进城居住了、外出务工了等等。如果 “张连生”的自然情况有较大变化,那么无形之中就会进一步增加寻亲的难度。

三是亲人情感可能存在变数。当年他们亲戚之间的关系处于什么状况,民警无从知晓。如果当年因误解形成情感对立,那么民警的寻亲工作将面临更大麻烦。如果一方面是蒋女士母亲想见东北亲戚,另一方面老家亲戚不愿意与蒋女士取得联系,刻意回避民警的寻亲行动,那么最终想成全蒋女士母亲的心愿将有多难,可以想象得到。

民警支招

提供真实信息,不要遮遮掩掩

吉林省柳河县公安局驼腰岭派出所所长史宏伟:群众寻亲求助,是派出所民警经常遇到的情况。面对寻亲背后的辛酸故事,我们经常会被民间百姓的真诚情感所打动,甚至陪着一起流泪。

寻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寻亲当事人应该竭尽全力向警方提供真实信息,不要遮遮掩掩。比如说,要找亲人的名字,亲人的体貌特征,曾住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职业等等。此外,还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其他辅助信息: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爱好?有没有其他特别亲近的朋友和亲戚?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很可能在寻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警在帮助群众寻亲过程中,首先要善于使用人口信息查询系统。要学会使用模糊查询、同音字查询等办法。事实证明,人口信息查询系统在方便群众寻亲求助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通过层层筛选排除,最终将会使一些重要信息得以清晰显现,为最终成功寻亲提供重要帮助。

另外,民警在帮助群众寻亲过程中,要带着感情去工作。对于任何线索,都不能轻易放弃,应该坚持不懈进行查找。要深入走访,走村串户,逐人逐家,搞好排查。这项工作,实际上就像是拉网捉鱼一样,只要工作做得够细够密,就一定能帮助群众找到亲人。

寻亲:像拉网捉鱼一样,要细要密

事件回放

驼腰岭没有“张连生”

3月11日,吉林省柳河县公安局驼腰岭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一个来自江苏省的寻亲电话。打电话的女子姓蒋,她说自家50多年前居住在驼腰岭,随后举家搬迁到江苏省。几经辗转,他们与家乡亲人断了联系。现在,她母亲已80多岁高龄,身患重病,唯一的念想就是盼望着能跟亲人们见上一面。据蒋女士介绍,她只记得当年居住的地方叫驼腰岭乡 (现在已经改为驼腰岭镇),那时候她才6岁左右,有个表弟叫张连生,其他任何信息都不记得了。

接到求助电话后,驼腰岭派出所民警按照蒋女士提供的信息开始进行走访。由于时间跨度大、提供信息少,给派出所民警寻亲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民警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当地并无叫张连生的人。

会不会是改名字了呢?随后,民警们分头行动,深入到村屯走访调查,认真打听有没有一个60岁左右、曾经叫张连生的男子。3天后,民警终于在张家屯打听到了重要信息:张连生现在叫张毅,他在10多岁的时候改了这个名字。

面对民警,张毅很快回忆起了与表姐蒋女士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民警拨打了蒋女士的电话,并把电话交给了张毅。60多岁的张毅接过电话,听到电话那边亲人的声音,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老人和孩子等特殊群体走失,家人发现后应立即报警,接警民警会详细记录走失者的身份、体貌、穿着等信息。如果好心市民发现走失的老人或小孩而报了警,警方可将信息进行比较核对,就能很快地帮助走失的老人或小孩找到其家人。

 平安课堂:策划/刘琳 (中国长安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