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嵩明职教园区的一家餐馆里,54岁的原龙保村委会保家村第四小组村民迟桂仙,正忙忙碌碌地做着午餐准备。
这个教育基地里有云南工商学院等12所学校、师生5.5万名。迟桂仙说,她全家5口人2013年转成城镇户口后,4个人一起经营餐馆,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以前外出打工收入也差不多,但不如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好。医保、养老保险和原来一样,田地还保留着,出租房屋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千元”,她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在不远处的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昆明市城乡统筹办负责人杨凡介绍,这里安置了1万多名当地“农转城”居民就业。在燕京啤酒厂工作的一名工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他的母亲在滇池学院当宿管,父亲在一家园艺公司工作,妻子在快递公司上班。“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家里还有五六亩田,我一个人一个月就能拿四五千元”,他说。
在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云南打出了一套城乡统筹转户“组合拳”:让进城落户农民兼有城乡两个身份、共享城乡两种待遇。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让广大“农转城”居民在城镇生活得更加安心、平等,也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驶入了“快车道”。
变革从一个“章”开始
本刊记者从云南省城乡统筹办获悉,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较低——2011年仅为3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5个百分点,且真正登记的城镇户籍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6%,“城”的城镇化远远高于“人”的城镇化。2008--2011年全省农转城人口还在逐年下降。2011年9月,云南省确立了“城乡两床被子一起盖、十件衣服一起穿”等原则并细化了相关政策,情况开始改观。
记者发现,云南省农转城居民们都有一个特殊的户口本:与通常户口本上只区分农民、居民两种身份不同,这个户口本上盖着一个“农转城居民”的章。“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章,但变革就从这里开始。章上附着着与身份相关的各项权益。”云南省城乡统筹办主任孙灿说,“农转城”工作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重大变革,许多方面都需要大胆创新。
为了便于在工作中落实相关政策,云南省有关部门反复协调,最后终于得以在户口本上以盖章方式体现农转城居民的身份。
在改革中,要突破限制,必须高位推动。孙灿介绍,云南“农转城”工作中最大的亮点是以政策支撑改革。按照云南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农转城居民可“兼有两个身份、同享城乡待遇、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即既能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
同时,农村转户进城居民还与城镇居民一道进入了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五大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这就是云南农转城居民享受的城乡“两床被子”和“十件衣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一政策产生了强大吸引力:截至2013年底,两年来全省城乡统筹转户总数已达496万人,是“农民进城”战略实施前4年累计转户51.7万人的9.6倍。截至目前,全省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253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从2011年底的16.5%上升到目前的27.2%,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6.8%上升到目前的40.48%,提高了3.68个百分点。
尽管数字庞大,但由于云南“农转城”强调“就近城镇化”,从而避免了“一窝蜂”涌入城市的尴尬——在全省已转户的496万人中,建制镇转户428万人、占86.4%,绝大部分转户群众就近就地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县城和县级市转户43.7万人、占8.8%;州(市)政府所在地转户4.7万人、占0.94%,其中昆明主城区转户6512人,仅占转户总数的0.12%。
让农民安心做“城里人”
在云南各地,本刊记者见到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农转城”例子,其共同之处是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免去后顾之忧,安心做“城里人”。
在红河州开远市云龙社区记者看到,这里幼儿园、小学、医院、农贸市场、超市、商场、银行等一应俱全,配套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大城市社区。社区管委会主任白会安,原来是毛家寨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里11个村民小组因小龙潭矿务局搬迁工程的需要,离开农村来到了城市。
“政府给建的社区是全市黄金地段,现在社区居民每个月都有补助,还享受3年的水电费减免政策。社区有保洁员、保安、交通协管员等岗位帮助社区居民就业,农贸市场摊位、商铺等招租也优先社区居民并享受优惠租金。”他介绍说,社区幼儿园是农村的收费标准、城市的教育水平,下一代们能享受良好的教育,以后将真正融入城市。
云南的户籍改革坚持自愿有偿转变。即坚持转户自主,将转户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坚持退地自愿,转户居民可以行使多项自由选择权,自愿选择退不退承包地和自己满意的退地方式;坚持退地有偿,转户后自愿退出农村土地的,按照有偿原则给予补偿和补助,充分显化土地的资产价值,增加转户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同时,“农转城”居民和城镇居民一道基本实现了同城同权、同城同酬、同城同保、同城同教。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120亿元、年增加产值56亿元左右,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480万亩、177万亩、421万亩。全省共为111.7万转户群众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为17.08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58.6万个、保障性住房25万套,转户群众的权益得到保障。
记者了解到,云南对“农转城”工作实行分类协调推进的“四分”法。
分区域布局。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接纳转入落户区域,重点建设小城镇、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同时通过在大中小城市,分类设置不同的准入标准,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避免农村居民“一窝蜂”涌入主城。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分群体实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把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役士兵和有条件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率先转户的主要对象,带动其他农村人口转户进城。
分类型对待。侧重解决历史遗留户籍问题,包括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城中村居民、农村集中供养对象等人群的转户问题,使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都能自愿转户成为城市居民。
分阶段推进。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将按“两步走”推进,分两个五年实施。第一步是2011--2015年,采取集中攻坚的方式,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体的落户问题,力争每年转户120万人以上;第二步是2016--2020年,转户进入常态化,每年转户80万人以上,力争到2020年总共新增转户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镇化率达50%左右。
“农转城”仍有难题待解
尽管成效明显,但目前云南的“农转城”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同享城乡待遇”等政策的落实仍需加强。比如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龙陵支公司在收取2013年有线电视费用时,对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等“农转城”居民按城镇居民户全额收取,引发了部分群众不满。最终,当地城乡统筹办协调按农村居民退还了这笔钱。
“各地城乡统筹办都协调解决了不少这类事情。”孙灿说,这说明虽然有文件有政策规定,但不打折扣地落实还需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
其次,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突破和配套。目前,国家层面还未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政策支持措施,需要国家进一步强化制度融合、城乡对接、政策衔接、措施配套等顶层制度设计。
此外,各部委制定出台一些新的惠民政策措施时,对城乡户籍人口仍然区别对待。比如,近期国家卫计委等有关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规定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人口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人口每人每月150元、170元。一些地方干部表示,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民生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
其三,转户居民住房亟需保障。目前云南农业转移人口处于保障性住房不足、住房公积金难以覆盖、住房金融服务几乎空白的状态。
云南调查总队的调查表明,2013年云南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中:居住用人单位宿舍的占比为15.2%,住工地工棚的占11.2%,住生产经营场所的占20%,与人合租住房的占24.3%,独立租赁住房的占15%,在务工地自购房的仅占0.6%。住房问题如不解决,将是制约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梦的一大障碍。
今年年初,云南省政府召开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全省将拿出城市保障性住房1/3的房源用于解决转户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要让进城农民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仍需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