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云南

云南打出户籍改革“组合拳”

2014-04-08 14:56: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在昆明市嵩明职教园区的一家餐馆里,54岁的原龙保村委会保家村第四小组村民迟桂仙,正忙忙碌碌地做着午餐准备。

    这个教育基地里有云南工商学院等12所学校、师生5.5万名。迟桂仙说,她全家5口人2013年转成城镇户口后,4个人一起经营餐馆,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以前外出打工收入也差不多,但不如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好。医保、养老保险和原来一样,田地还保留着,出租房屋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千元”,她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在不远处的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昆明市城乡统筹办负责人杨凡介绍,这里安置了1万多名当地“农转城”居民就业。在燕京啤酒厂工作的一名工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他的母亲在滇池学院当宿管,父亲在一家园艺公司工作,妻子在快递公司上班。“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家里还有五六亩田,我一个人一个月就能拿四五千元”,他说。

    在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云南打出了一套城乡统筹转户“组合拳”:让进城落户农民兼有城乡两个身份、共享城乡两种待遇。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政策让广大“农转城”居民在城镇生活得更加安心、平等,也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驶入了“快车道”。

    变革从一个“章”开始

    本刊记者从云南省城乡统筹办获悉,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较低——2011年仅为3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5个百分点,且真正登记的城镇户籍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6%,“城”的城镇化远远高于“人”的城镇化。2008--2011年全省农转城人口还在逐年下降。2011年9月,云南省确立了“城乡两床被子一起盖、十件衣服一起穿”等原则并细化了相关政策,情况开始改观。

    记者发现,云南省农转城居民们都有一个特殊的户口本:与通常户口本上只区分农民、居民两种身份不同,这个户口本上盖着一个“农转城居民”的章。“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章,但变革就从这里开始。章上附着着与身份相关的各项权益。”云南省城乡统筹办主任孙灿说,“农转城”工作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重大变革,许多方面都需要大胆创新。

    为了便于在工作中落实相关政策,云南省有关部门反复协调,最后终于得以在户口本上以盖章方式体现农转城居民的身份。

    在改革中,要突破限制,必须高位推动。孙灿介绍,云南“农转城”工作中最大的亮点是以政策支撑改革。按照云南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措施,农转城居民可“兼有两个身份、同享城乡待遇、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即既能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

    同时,农村转户进城居民还与城镇居民一道进入了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五大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这就是云南农转城居民享受的城乡“两床被子”和“十件衣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一政策产生了强大吸引力:截至2013年底,两年来全省城乡统筹转户总数已达496万人,是“农民进城”战略实施前4年累计转户51.7万人的9.6倍。截至目前,全省城镇户籍人口达到1253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从2011年底的16.5%上升到目前的27.2%,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6.8%上升到目前的40.48%,提高了3.68个百分点。

    尽管数字庞大,但由于云南“农转城”强调“就近城镇化”,从而避免了“一窝蜂”涌入城市的尴尬——在全省已转户的496万人中,建制镇转户428万人、占86.4%,绝大部分转户群众就近就地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县城和县级市转户43.7万人、占8.8%;州(市)政府所在地转户4.7万人、占0.94%,其中昆明主城区转户6512人,仅占转户总数的0.12%。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