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思一点一滴全在为民
追记四川省甘孜州原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下)
在四川甘孜州,毕世祥留下了太多印记,这些印记已深深地刻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毕世祥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让甘孜的老百姓永远记住了他。
毕世祥殉职的噩耗传来,当地很多农牧民都失声痛哭。按照藏族传统,毕世祥的骨灰被安放在老家丹巴县的雪山上。出殡那一天,当地上万名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自发组织到县城沙子坝送他最后一程。
小小的县城突然间来这么多人,路有点堵。一位出租车司机略表歉意地对后座两位乘客解释说:“耽误你们时间不好意思啊。今天我们这里有位好官下葬,大家都想送送他。他出了车祸,真是可惜,太可惜了。”
这位司机并不知道,后座那两位乘客,其中一个就是自己口中好官的儿子毕达。“我知道父亲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不错,但是没有想到会得到老百姓这么深的爱戴。”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起当时这一幕时,毕达哽咽了。
几天来,记者在甘孜州很多地方采访时发现,毕世祥去世至今,很多老百姓仍对他念念不忘,不断来祭奠他。在他的老家丹巴,每天都会有附近的村民来到他生前居住的老屋里,为他点上一盏酥油灯,唱上一首送别亲人的挽歌。
不敢直视父亲临终前的眼睛
群众如此爱戴着这位好官,是因为铁汉般的毕世祥有一颗柔软的心,他将这颗心都放在了群众身上。但对自己的父母妻儿,毕世祥更多的是深深的愧疚。
在父亲病榻前伺候的,是毕世祥的妻儿和其他家人。老人最后一次出院后留下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一次,老人想洗个澡,正巧在家的毕世祥主动说要帮忙,没想到被一口回绝。老人死活不答应:“我不要你,我就要我孙子。”
那一刻,毕世祥心里很不是滋味,也非常自责和伤心,他以为这是由于自己对老人疏于照料,老人在赌气。但事后,老人对孙子说,其实他是心疼毕世祥,因为洗澡慢,不忍心耽误他的时间,才执意不肯让他帮忙。
父亲弥留之际,唯一的愿望就是毕世祥带自己去医疗条件好的地方继续治疗。但对于老人家这最后的愿望,毕世祥无能为力。他对身旁的儿子说:“我不敢看你爷爷的眼睛,我对不起他。”言罢,这位康巴汉子泪流满面。这也是毕达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父亲如此无助。
毕世祥殉职后与父亲葬在了一起。下葬那天,妻子许慧明扶着墓碑说:“你们父子俩活着的时候没时间在一起,这回你终于可以好好陪陪他了。”
毕世祥的母亲平时主要由妹妹毕玉来照顾。老人家身体也一直不好,但是知道儿子工作忙,非常理解他,经常对毕玉说:“你哥哥工作忙,经常开会、出差,我们要多理解他、多支持他……”老人有个病痛时,从来不准家里人告诉毕世祥,她总是说:“不要告诉他,不要影响他的工作,不要给他添麻烦。”
甘孜州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陈段恋回忆说,有一次毕世祥路过丹巴县的家时,看见母亲和妹妹就在门口,他下车握着母亲的手,说了几句话就上车了,连家门都没有进。车辆离开时,看到老人在夜幕中还蹒跚着追车,毕世祥把手伸出窗外,使劲向母亲挥手后,摇起车窗。这位康巴汉子揉着眼睛哽咽道:“咋个有沙子跑到我眼睛里。”一时间,车里的人都沉默了。
得知儿子殉职的噩耗,这位80岁高龄的丹巴嘉绒藏族老人只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驾驶员是好人,组织上也要关心他;二是世祥坐的汽车报废了,国家财产可惜了;三是要大家今后出门,不要太早,一定要注意安全。
深沉父爱让儿子刻骨铭心
记者前往甘孜州采访的时候,距离毕世祥离开刚过百天。毕达在父亲离世后,一次都没有梦到过他。“我其实真的很想在梦中多跟爸爸待一会儿,我们父子俩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毕达对记者说,爸爸离开的时间越久,自己越是怀念那份深沉的父爱。
毕达是毕世祥的独子。虽然是在妻子生完孩子一个礼拜后才看到儿子第一面,但是一见面,他就把之前家里人打算给孩子取的几个名字全否定了。他抱着儿子对妻子说,自己早就想好了名字——达,希望儿子一切都顺顺利利万事可达。
名字寄托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期望。但儿子从小到大的家长会,毕世祥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唯一一次去学校,就是高考前跟老师交流一下高考志愿和专业。
毕世祥很忙,一年里,全家人在一起见面吃饭的时间算下来也就几个星期。1997年五一期间,毕世祥带着儿子一起去办公室值班,晚上父子俩一起睡在睡袋里,这就是毕达记忆中仅存的跟爸爸最为亲密的共同回忆。
偶尔在家,父子俩就在小区里散步,无所不谈,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他有时随口问我,最近怎么样?过得好吗?但不等我回答,他就说,对你我还是很放心的,爸爸相信你。”
高中毕业,毕达选择了父亲的母校西南民族大学。但直到2011年6月毕业,父子俩同时受邀参加学校60周年庆祝大会,才有人发现原来父子俩是校友。毕业在即,毕达想让爸爸出面给自己找个工作,但毕世祥一口回绝。“人生的路很长,要靠自己走。”当时的这颗软钉子让毕达颇有怨言。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毕达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体能测试优秀的成绩,考入四川省森林公安局,成为一名森林警察。
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向低调的毕世祥破天荒地挨个给亲朋好友打电话通报喜讯,自豪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又花了520元给毕达买了一件打折羽绒服,这也是他给儿子买过最贵的一件衣服。
百姓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在儿子看来,毕世祥绝对是个抠门的人。2000年,毕达在成都上大学,正巧毕世祥来川大学习,一家三口去了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当时门票是60元,为了省钱,花了30元给儿子买了一张学生票后,毕世祥夫妻俩买了瓶水,冒着高温就坐在门口台阶上等了儿子两个半小时。
但这位抠门的父亲对帮扶认养的女儿却十分大方。2012年6月,毕世祥结对帮扶了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孤儿仁真翁姆。他高兴极了:“这下我是儿女双全了!”书包、衣物,毕世祥对这个女儿十分大方。但毕达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个妹妹,整理遗物时,毕达从父亲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叠结对认亲的卡片,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过元旦要去看女儿”。毕达很是困惑,“爸爸怎么还会有个女儿?”身边的工作人员赶忙解释后,他泪如雨下。
2013年12月29日,毕世祥去世的第13天,妻子许慧明和儿子毕达带着毕世祥买好却没有送出去的礼物——一套衣裤、一双手套和一条围巾,来到儿童福利院。这是他生前特意嘱咐妻子给仁真翁姆挑选的。
许慧明说:“他临走之前跟我说在孤儿院认养了这个女儿,叮嘱我一定要给她买最好的鞋子和衣服,元旦一起去看她。”可还没有等到元旦,毕世祥就带着这个遗憾匆匆走了。
在白玉县河坡乡先锋村里,毕世祥结对帮扶的藏民洛努听到他去世的噩耗后失声痛哭。“他对我太好了,非常好。”先锋村距离康定600多公里,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这里是毕世祥的联系点。两年多来,毕世祥不顾道路艰险,先后深入联系点20多次,多方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解决实际困难230多件。在他的帮助下,村里有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新的生产方式正改变着这个小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植根于藏区,生长于藏区,毕世祥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爱得如此深沉,在这里,得到他资助的群众数不胜数。
甘孜州15.3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帐篷村落,他的笑容、他的身影都依稀仍在,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记者朱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