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公布官方“反扒地图”
通过“大数据”集成系统分析确定作案高发区
一张散落着黑点的上海地图,作用并非指路。这张地图上标注的是扒手们常出没的地点。3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首次公布今年1月至3月全市各区县扒窃拎包案件案发较多的区域地图。据悉,这张“反扒地图”(右图)是通过上海市公安局的案件“大数据”集成系统分析确定的。
“大数据”包括什么内容?“最基本的是每天基层派出所值班民警受理报案的情况内容、每天110接到的警情以及日常户籍申报、违章处理、前科信息等。”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民警纪海说,其中既有来自于公安系统的内部数据,也有很多来自于社会各部门的数据。民警通过分析研判这些海量数据,寻找侦查破案的新线索。例如,某团伙习惯在菜市场作案,手法以割切挎包为主,这些作案信息就能通过有大数据支撑的“信息导侦”平台串并分析,包括其他规律,如作案时间、团伙成员等信息。
在收集这些“大数据”的前提下,上海公安通过“刑侦、经侦实战分析研判平台”的技术支撑,从每天接报案(事)件及群众提供线索等海量的信息流中分析梳理案件高发的重点区域、时段及类型,有针对性地部署警力开展重点打击整治,实现了对违法犯罪分子的精确打击。
“这便是‘信息导侦’。”纪海对记者说,“单个案件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是有限的、残缺的,但是当事、物、人数据采集成了系统、有了量的积累,数据之间产生交叉碰撞,便能绘制出能够帮助警方精确打击、提醒市民防扒的地图。”反扒地图的出炉正是依托来自上海基层的数据收集、利用“信息导侦”平台综合研判分析的情况而产生的。
“实际上,‘反扒地图’只是‘大数据’分析的具体应用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警方发现哪一个区域是违法犯罪嫌疑人盘踞或作案可能性较大的,还会针对这些区域组织便衣行动突击队,开展“切口”小、成效快的战术性打击行动。今年以来,上海公安不定期组织的打击“夜窃”行动也是对“大数据”的具体运用。
据统计,今年1月至3月,上海市共接报扒窃拎包案件1.3万余起,同比下降10.8%;抓获犯罪嫌疑人1086名,同比上升17.4%;破获案件2440起,同比上升103.5%。(记者吴艺)
■警方提示
良好的防范习惯是最有效的防扒手段
“防扒比反扒更有意义。”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赵勇表示,公布反扒地图旨在提高市民防范意识。扒手之所以能得手,除了扒手有技巧,更因为被害人疏忽,一个良好的防范习惯有时就能阻止罪案发生。“人多的时候,包放在胸前;手机使用完,别斜插在裤子口袋里;出入电梯口和商场门口,上下公交车、地铁,注意身边故意靠近的陌生人;插耳机听音乐,应将手机随时握在手里,外衣口袋不放重要财物。”他建议。
■延伸阅读
曾经的民间“反扒地图”
2011年1月,上海知名网络社区论坛“宽带山”上出现了一张“反扒地图”。这张上海地图上标注了48个容易被小偷“光顾”的区域,提醒市民小心扒手。地图由“宽带山”的工作人员制作,而标注的“小偷重灾区”则由网友发帖曝光的遇偷经历与小偷作案的密集地点汇总整理而成。“那张‘地图’虽标记了部分重点反扒区域,但因缺乏数据支撑,既不完整且无动态变化。”纪海说。(吴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