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伟
一张散落着黑点的上海地图,作用并非指路。这张地图上标注的是扒手们爱出没的地点,“提醒市民加强防范,这是我们最大的目的。”2014年3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发布了反扒地图,内容翔实,数据清晰。(3月31日《东方早报》)“反扒地图”源于民间,而今普及于官方。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反扒地图”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标明“小偷出没”的地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有利于人们做好自我保护,从而减少扒窃拎包案件的发生;二是会对作案者产生心理压力和震慑性,使之产生畏惧感;三是有助于警方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和治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大量的事实证明,防扒比反扒更为重要。因为再严密的反扒机制,都难免会百密一疏。同时,扒窃拎包案件发生后,警方的介入毕竟都是事后补救,如果被偷盗的东西被挥霍一空,而作案者又没有偿还能力,就会变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的防范意识增强,扒窃作案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使得作案变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果因“做一个贼都这么难”而让一些小偷主动放弃侥幸心理,这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民间的“反扒地图”已经证明了其有效性。不过由于民间版的“反扒地图”缺乏数据支撑,既不完整又无动态变化,其作用大大受到限制。由于官方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数据资源,因此完全可以借助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实时更新和发布相关数据资源,从而将“技术服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更何况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无论是交通管理,还是治安治理,都很有必要通过“反扒地图”之类的数据和信息发布,让数据更好地服务公众,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当管理者从内部化和封闭化走向开放化和服务化之后,才能真正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报道,夏季西瓜集中上市后,街头巷尾常有流动西瓜摊点,这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秩序造成了影响。先前一些地方的城管部门往往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结果让“最后一公里”成了瓜农心中之痛,也让有消费需求的市民极为不满。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地方的管理者转变思路,为瓜农进入城区和各街道销售西瓜开辟“绿色通道”。瓜农只需到城管部门领取一张“西瓜地图”的绿色通道便民卡,就可到指定的摊点销售西瓜,结果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可以说,“反扒地图”与“西瓜地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扒地图”既是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进步,也是服务助推管理的生动诠释,对于其他公共管理思路的转变和行为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