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雷
为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尚,倡导低碳、环保祭扫,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在各大公墓发送30万盆盆栽,放置到陵园中,通过收缴香蜡纸烛、鞭炮等不文明祭祀用品换取鲜花的方式派送。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不少市民纷纷将违禁物品上交。(3月30日《贵州都市报》)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就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人们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到亲人墓前“送钱送物”、烧香磕头。在祭祀过程中,不仅传承着我们的文化和血脉,而且孕育着我们的感恩之心、责任和使命意识。近年来,虽然网上扫墓、鲜花祭祀等文明环保的祭奠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受习惯使然,烧纸钱、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仍普遍存在,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还引发诸多安全问题。
要改变积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能够接受文明祭扫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尽管贵阳市已采取了人性化措施,但只准备了30万盆盆栽,而且还需要用交来的违禁祭品换取,无疑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同时,文明祭扫的形式远不止鲜花盆栽这一种,政府在推进鲜花文明祭扫时,也应该对黄丝带、心愿卡、音乐、公祭、植树、网上祭祀等形式提供便利和奖励,一来可以缓解集中时间段对鲜花的大量需求,二来还可以引发市民对清明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契机。因此,对清明节的文明祭扫,政府还要有更多的主动意识,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推动清明文化活动进课堂、进社区,营造出浓厚的文明低碳祭扫氛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主动监督、积极制止各种不文明祭扫行为,坚决抵制和批评各种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