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漠,在“生命禁区”践行为民承诺
探访内蒙古算井子边防派出所(上)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算井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着“生命禁区”之称。茫茫大漠戈壁滩上,只有17名官兵的额济纳旗公安边防大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辖区有2.1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扎根大漠戈壁滩的算井子边防派出所。
17名官兵驻守在2万余平方公里辖区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啊,我的阿拉善,苍天般的阿拉善……”
伴着电台里的歌声,汽车在一望无垠的大漠戈壁上颠簸着前进,崎岖不平的砂石路上扬起一阵阵黄沙。
在地图上,你很难找到算井子的确切位置。只有17名官兵的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辖区有2.1万平方公里。
辖区内散落着60余户牧民家庭,最远的距离派出所140公里,最近的也有13公里。“三十公里做邻居,五十公里去串门”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据民警介绍,走访一遍辖区要花1个多月的时间。
经过6个多小时的跋涉,2月19日16时许,记者抵达了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算井子。
派出所门口,几块雕刻着 “敬业”、“奉献”的石碑首先映入记者的眼帘。派出所内,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派出所所长贾红告诉记者,每天早晨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
派出所外有一条去年刚竣工的砂石路。官兵告诉记者,以前这片荒原上没有道路,即便再有经验的牧民,在这里也很容易迷失方向,“一旦走失,等待他们的将是死神。”
要生存下来,必须解决吃水问题
内蒙古许多地名都和水有关。这些地方自古干旱缺水,正是因为缺水,所以才在名字中加入水的含义。这寄托了牧民朴素的期盼和愿望。
算井子地区终年干旱缺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至4000毫米。这里没有任何地下水系,千百年来,吃水只能靠大自然施舍。
“水,这是沙漠中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要在沙漠中生存下来,扎下根,必须要解决吃水的问题。”2005年,初到算井子的所长敖琳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找水、打井。
在此之前,算井子打过好几口井。敖琳璟指着院内盖着盖子的一口井说:“这口井不仅解决了派出所民警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附近牧民的吃水问题。但是水质非常不好,打上来的水又苦又涩,含氟量超标。长期饮用会导致人脱发、牙齿脱落。”
恶劣的环境让这里的生命变得十分脆弱。许多原本一头乌黑茂密头发的战士,在这待不了几年,头发就会变得稀稀拉拉了。曾在此坚守10年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原教导员王长青,不到40岁,头发已经掉了大半。
“骆驼的平均寿命是15年至20年,这里的骆驼寿命却只有一半。一般的羊每胎产羔2到3只,这里的羊一般每胎只产一只;能见到‘双胞胎’,我们就要喝酒庆祝了。”牧民木胡尔说。
由于气候干旱,水位下降,上世纪80年代打的第一口井很快就干了。1998年,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打了第二口井。这口井有7米深,一直用了8年。
敖琳璟说,这里的井水都是从地表渗漏下去的雨水。2005年,他们一口气打了三口井。一口井饮用,一口井浇灌大棚,一口井储存用剩的污水。
每一口井都是在牧民的帮助下,用铁锹、用双手辛辛苦苦打成的;每一口井都给脚下这片土地带来生机和希望。有了井,有了水,一代又一代的算井子官兵在此扎下了根。
电台是每名牧民心中的灯塔
平时,算井子的牧民有什么事情都会通过电台和官兵通报一声。在这里,电台是每名牧民心中的灯塔。
相当长时间里,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没有电话、没有移动信号,电台是草原牧民和派出所民警保持联系的唯一渠道。直到2002年,派出所才安装了卫星电话,2008年,才有了移动通讯信号。但是,电台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是报务员的李斌,难忘刚接过电台时,班长的一番谆谆嘱托:“电台一定要保护好,按时开机。这电台可关乎老百姓的命啊。”
这电台是救命的电台。1991年,马鬃山苏木(苏木:蒙语乡的意思)的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0多个娃娃情况危急。周边几百公里内荒无人烟,最近的嘉峪关市也有近300公里的路程。这时,电台成为抢救生命的希望。算井子派出所通过电台与远在旗上的大队取得了联系。大队派出越野车一路疾驰,带着医生及时赶到,娃娃们终于脱离危险。
这电台还是致富的电台。每年,牧民靠电台提供的信息把羊绒卖个好价钱。算井子的牧民消息闭塞,对市场行情完全不了解。有了电台,每到剪羊毛的季节,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都及时和大队联系,了解市场行情。
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1999年,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在附近的大红山上建起一座具有信息传呼、无人值守功能的草原110超短波转信基站,通信覆盖5万平方公里。这结束了算井子地区没有通信的历史,将这里的牧民带入“沙漠110时代”。
基站建成后,派出所为辖区10余户治安联防队员配发草原110对讲机。刚开始,许多牧民根本不相信这巴掌大的东西真能把声音传到百十公里外的地方。牧民根登随手就把对讲机扔在了羊粪里。
然而,2000年开春的一场暴雪改变了根登的看法。那是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大雪卷走了他家100多只羊。站在风雪中,他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绝望中的他想起了派出所发给他的对讲机。几次尝试后,对讲机那头传来了声音。在官兵和其他牧民的帮助下,走失的羊群终于找回来了。从此以后,根登逢人就说:“草原110真是灵啊。”
近年来,算井子边防派出所陆续对转信台、车载台和对讲机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了“沙漠110”报警服务系统。贾红兴奋地对记者说:“如今,牧民群众走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记者 张年亮 实习记者 陈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