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詹伟:
加强综合素质训练提高民警职业素养
■政治素质是前提、业务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支柱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重视教育训练、加强职业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断深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公安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做好公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形势对民警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人民警察的职业素养就是根据公安机关职能和任务要求,经过一定时间学习教育以及公安工作的实践,由知识和行为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警察道德品质、技术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总称。只有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业务及身心素质,才能提高人民警察依法履职能力,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政治素质是前提。政治素质是人民警察必备的首要素质,是警察素养的核心,它包括警察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政治觉悟、政治信念与职业伦理道德的总和。目前,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新形势对警察的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
业务素质是基础。警察业务素质是警察完成本职工作的根本,具体包括警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警察职业知识包括警察基础知识、警察业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将这些知识转化到警务工作中,就形成警察的职业技能,即在警务实践中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完成任务以及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当前形势下,由于违法犯罪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及智能化程度提高,暴力恐怖犯罪突出,对警察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专多能。
身心素质是支柱。身心素质是执行警务活动的根本保障。警察的身体素质是指警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警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及协调性等。警察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心理素质等方面。警察既要增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连续工作的体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又要不怕流血牺牲、自信、勇敢、宽容、顽强,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及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提高民警职业素养的具体途径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民警政治素质。公安队伍要加强政治学习,教育民警筑牢坚强的精神支柱,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增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自觉性。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牢固确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改变个别民警宗旨意识淡薄,对待群众冷、硬、横、耍特权的态度。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自觉用警察职业伦理道德约束自己,清廉从警,忠实践行群众路线。
重视教育训练,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加强警察基本业务素质训练,包括警察专业化、全面型的知识及同步更新、法律运用、调查侦查,信息收集及分析研判、正确处理警民关系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也包括实战技战术训练、维稳处突、涉外警务、实战指挥与监控、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和快速反应的协同执勤作战等。
加强职业保障,提高民警身心素质。提高人民警察身心素质,是提高警察综合执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注意警察身体健康,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或组织集体旅游等。对工作艰苦、任务繁重的治安、刑侦等部门的民警,开展有助于缓解精神和体力上的疲劳,增强体质的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应急能力,在选拔新警时应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入警,并且根据各自的心理素质特点,分配到不同的警种。要做好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把心理医生的咨询和干预治疗作为补充。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在情感层面上、态度层面上,甚至行为训练上,与他们沟通情感,矫正行为,为正确履行公安机关职责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