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琢玉”人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狱的教育改造故事
图①:服刑人员在篮球比赛。
图②:服刑人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图③:监狱民警接受蒙眼分解组装枪支考核。
图④:烹饪培训。
图⑤:服刑人员在监狱内丰富的超市自由购物。(通讯员 高亮 摄)
就在侧脸的一瞬间,记者看到,一道深深的疤痕“刻”在任伟的右脸上。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盖米里克监狱,建监初期,一名服刑人员在劳动时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执,该服刑人员恼羞成怒,手舞着坎土曼(铁锨)向旁边的人砸去。
在一旁警戒的任伟立即冲了上去,拉住了行凶者,坎土曼从老任的脸上划过。
“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服刑人员就像随时可能喷发的‘活火山’,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监管事故。”这是老民警任伟多年来的心得。
兵团监狱恢复建监三十年来,以教育改造为中心,不断探索推行教育改造工作新机制,构建教育改造工作新模式,拓展教育改造工作新载体,唤醒了一批又一批失足浪子,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稳定率达到95%以上,在维护新疆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基层监狱实地采访,了解到兵团监狱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教育改造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几代人的默默耕耘
“当时,我看到铁锨砍下来,想都没想,立即拉了那名服刑人员一把。他得救了,我头上一热,血流了下来。”任伟摸着曾经受伤的右脸,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这道疤痕将会伴随我一生,也时刻提醒我监狱工作责任重大。”
“我是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监狱当民警的,刚来时这里都是戈壁滩,住的是兵团特有的‘地窝子’。”老任指着不远处的监区说。
“这是我们从地窝子搬到平房监区后拍的,这是我们监狱的第一辆车……”老任翻出他珍藏的照片给记者看。
一张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不仅记录了兵团监狱发展变化的历史,同样也记录了任伟曾经的青春足迹,记录了一代代兵团监狱民警改造教育服刑人员的点点滴滴。
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老一代的兵团监狱民警不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98年5月19日,第二师哈木呼提监狱监狱长程建华和司机李卫东在运送救灾物资途中,突遇暴风雪袭击。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他人生命,两人壮烈牺牲,司法部追授程建华、李卫东同志一级英模称号。
“兵团监狱恢复建监初期,多数监狱建设在偏远的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三到头’地带。‘白天一身汗,夜间蚊虫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是兵团监狱恢复初期民警工作、生活、艰难创业的真实写照。”兵团监狱管理局局长程克强说。
那段历史已经远去,兵团监狱也度过了三十岁的生日。兵团监狱的民警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白手起家,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几代人默默耕耘,以兵团人特有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新疆的安全稳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能开心锁的“锁匠”
打开“心锁”不仅需要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耐心和韧性——对每个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都是一场“马拉松”。
杨涛是第八师北野监狱一名年轻的民警,一名80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
“高墙内外的环境差异太大了,刚工作时特别不适应。”杨涛说。
不过,在监狱领导和老民警的帮助下,他很快进入“角色”。专业技能强、知识面广、活学活用,他干得有声有色,很快“脱颖而出”。
记者见到杨涛时,他正组织服刑人员看足球比赛,和几个“球迷”交谈甚欢。
“现在的服刑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教育改造方式也要作出相应调整。个别教育要抓住每名服刑人员的特点开展,我称之为‘定制教育’。”杨涛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原创。
服刑人员罗志海(化名)曾两次脱逃,重新收监后无视监规纪律,还与其他服刑人员打架。民警们视其为“烫手的山芋”,杨涛说“我来试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杨涛首先想办法与罗志海“套近乎”,他听说罗志海是个“足球迷”,遂恶补足球知识,在与罗谈话时,主动聊球赛、聊球星,罗志海没有表情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第一步成功了。
随着了解的增进和情感的沟通,杨涛的谈话内容从足球转向了改造。通过一次又一次地与罗志海谈心,客观地指出他在接受教育改造中的问题,分析他性格上的缺点,一起制定“进步计划”。
在罗志海“自我修正”的过程中,杨涛既是领路人,又是监督者,发现偏差,及时提醒;稍有进步,热情鼓励。
通过种种努力,罗志海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转变,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锁,只要找对了钥匙都能把它打开。在我看来,当‘锁匠’还蛮有意思的。”杨涛说。
对于缺乏温情、文化水平较低的服刑人员来说,帮学施教、亲情感化无疑是强效“催化剂”。
在兵团监狱系统,各种社会助学帮教活动丰富多彩,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高涨。
开展监狱民警“个教能手”评比活动,开设亲情热线电话,建立心理矫治辅导中心,与社区联合帮教,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帮教,实施“心灵直通车”等亲情帮教计划——这些入脑入心的教育改造,使服刑人员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重塑,人格趋于完善,从源头上减少了他们重新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顽石”精雕成“美玉”
“我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里能看到美玉。”在兵团第二师且末监狱采访时,陪同记者的且末监狱的刘警官说。
带着好奇,记者随刘警官来到且末县城,走进一家玉雕店。柜台上摆满了造型各异的美玉,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工作间内,一名师傅正低头打磨着玉石,看到我们他惊喜道:“刘警官,你怎么有时间过来啦?”
师傅叫王东来(化名),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
攀谈中,王东来告诉记者,这家玉雕店是他出狱之后在监狱领导的帮助下开办的。最近店里生意好,又增加了一名合伙人,也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
刘警官告诉记者,王东来是且末监狱开展教育改造的成功范例之一。
且末地域盛产美玉,玉雕加工行业人才急缺。且末监狱顺势在狱内办起了“玉石加工培训班”,聘请玉雕师傅授课,不少服刑人员逐渐成了行家里手。
王东来刑满出狱后就投资了一个玉雕店,因手艺精湛,生意红火。
“在监狱,我把刑期变成了学期,现在手艺也有了,生活也有依靠了,感谢监狱让我获得新生。”王东来说。
为使服刑人员刑释后能够立足社会、正常生活,消除重新犯罪的各种诱发因素,兵团监狱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兵团、师、监狱三级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与社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在狱内开设计算机、农作物栽培、养殖、蔬菜种植、电工、泥瓦工等课程20余种,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获证率均达90%以上,掌握了一技之长。
在第一师幸福城监狱,动漫制作第二期培训班刚刚结束,52名服刑人员参加了结业考试。
培训班组织者之一,是上海某文化传媒中心负责人冯一鸣。
“‘北上广’等地需要大量动漫制作人才,服刑人员也迫切需要学技能实现再就业,这次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双赢’。”冯一鸣说。
他认为服刑人员对于动漫设计中原画、修型、上色、背景设计等环节的学习实践都很出色。
前两天,塔门监狱收到了张立新写给“狱友”的信——“朋友,一定要珍惜狱中的生活,学好技术,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5年前,张立新还是一师塔门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监狱民警根据张立新的特长,让他负责园艺管理工作。
侍弄花花草草的同时,张立新在警官的帮助下,阅读了20余本花卉种植栽培方面的书籍,记下了5万多字的学习心得。
服刑期满回到家乡后,张立新贷款5万元,承包了家乡的400亩荒山,利用自己在监狱所学的技术,种上了枣树、梨树、板栗树,还建起了“科技示范花卉苗圃基地”。短短几年,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花果山”。
这两天,二师库尔勒监狱三监区教导员陈勇接到了刑释人员樊春成的报喜电话。电话那头,樊春成兴奋地说:“我已经在东莞市郊定居啦,我办的肉兔养殖场效益特别好,刚交了房子的首付。感谢监狱让我学会了养殖技术。”
“我们要让服刑人员带着一技之长,踏上回家的路。”陈勇说。
洗涤囚子悔悟之心
刚入监4个月,第一师科克库勒监狱二监区服刑人员李桢就得了个绰号——“特困哥”,倒不是因为他家境贫困,而是他听课时特别爱打瞌睡。
“其实我也不想睡觉。”李桢颇感委屈。初中毕业后,李桢就外出打工,十几年未进过课堂,文化底子薄,一听课就眼皮直打架。
像李桢这样的服刑人员不在少数。监区长宋彩锋提出:“我们要讲服刑人员听得懂的课。”
重写教案,删除空话套话;收集身边事,编写100多个走好改造路的励志小故事;排练情景短剧,创作顺口溜,编印漫画册。李桢乐了,“嘿,我再也不当‘特困哥’啦。”
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兵团监狱系统实施教育要稳定的治本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爱国守法,尊为首孝;相互礼让,和睦如家。”在六师新湖监狱,刚刚建成的《狱园二十四孝》文化长廊成为监狱道德教育新亮点。
截至目前,新湖监狱已评选出以“孝”为主题的优秀周记、征文等120余篇。往年春节,服刑人员大多写信向家人要钱要物,今年的信里,“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希望早日回归社会”等内容一下多了。
在监区文化活动的熏陶下,芳草湖监狱服刑人员黄帮志获得工艺品制作装裱结业证书,先后有100余件作品在监狱大墙文化艺术节中获奖。他成了服刑人员中的“艺术大师”。
3月26日,第六师新湖监狱多功能大厅里歌声阵阵,“每周卡拉OK”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该监狱王警官介绍,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已成为兵团监狱文化建设的重头戏,“不仅要丰富服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要用文化来荡涤他们的灵魂。”
监狱文艺队定期巡演,为服刑人员送上精神大餐;狱园歌手大奖赛,倾情歌声感人肺腑;“放歌新时代,畅想新生路”百人大合唱嘹亮恢宏,诠释服刑人员爱国之心;极具江南韵味的冰雪龙舟、大型冰雕九龙壁、雪雕“悔”等作品,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洗涤大墙囚子悔悟之心……
一年一届,届届有新意,年年有主题,兵团监狱文化艺术节让服刑人员乐在其中,感悟在心。
“我的老母亲,我最深爱的人,你的酸甜苦辣让我有多悔恨……”演出队的服刑人员刘波满含热泪演唱时,他的母亲登上舞台,母子相拥而泣。
“这是今年春节监狱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录下的影像。”王警官给记者播放了一段视频。
“你瞧,礼堂坐满了前来探视的亲属,每一个节目都由服刑人员自编自导自演,融入了对犯罪之后的忏悔、改造中的醒悟和对未来的憧憬,不少服刑人员及其家人看了节目后热泪盈眶,内心备受震撼,引发了他们的感情共振、新生共鸣。”王警官说。
“虽然失去了自由,却没有在监狱浪费青春。”服刑人员发自肺腑的话,蕴含着监狱文化建设生发的正能量。
“改造罪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群人甚至是一片人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兵团监狱管理局局长程克强说,“今后,兵团监狱系统将继续强化监管安全意识,确保监管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全面提升监狱管理水平,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拓展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方式,丰富教育改造内容,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兵团实现长治久安作出新的贡献。”(记者潘从武 通讯员饶勇志兰玲玲)
·[视频]新疆建设兵团:法院系统暖民心
·兵团奇台垦区法院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
·新疆兵团:各级综治部门强力维护社会稳定
·新疆兵团司法行政系统多举措维护消费者权益
·兵团法律六进培训375万余人
·兵团公安局:传承兵团精神 铸牢忠诚警魂
·兵团公安局:传承兵团精神 铸牢忠诚警魂
·兵团公安机关携手警官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兵团推行司法“3335”工作模式见成效
·兵团法院:扎实走访掌握民情民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家渠市司法局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
·车俊在兵团党委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维护新疆大局稳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