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要闻

平安中国看浙江

2014-03-31 08:43: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这是承接历史、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这是经济先发地区坚持“枫桥经验”寻求平安之道的先行先试;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共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探索创新;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在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

    ……

    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倡导下,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部署。10年来,浙江省广大干部群众一张蓝图,一个目标,持之以恒、狠抓落实,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平安浙江建设热潮,绘就了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壮丽画卷。

    10年来,浙江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保持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09%,连续位居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平安浙江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分别连续13年、29年蝉联全国各省区之首;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法制日报》记者在浙江采访期间,处处感受到了浙江省干部群众全力推进改革、建设平安法治社会的勃勃生机,处处感受到了平安浙江建设给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大平安”理念,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谋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认真落实安民富民政治责任

    10余年时光过去了,赵仲富对那天的接访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说:“我刚走进浦江中学信访室,习近平同志就站起身,微笑着伸出双手和我们握手,一下子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

    赵仲富是浙江省浦江县农民,是习近平首创省委书记到基层接访时接待的上访群众之一。他充满感情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请给习总书记带个信,他接访后不久,我们的信访问题就得到了彻底解决。”

    从省委书记带头下访到作出建设平安浙江重大战略部署,从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到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10年来,浙江省在平安建设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丰硕成果。

    2004年5月,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决策之初,浙江省委即成立了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市、县两级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10年来,省委书记从习近平到赵洪祝,再到夏宝龙,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前任给后任打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始终如一地把建设平安浙江作为第一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建设平安浙江近10年来,全省各级党委都建立起了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每个党政主要领导手中每个月都必备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

    诸暨市是“枫桥经验”发源地,从2005年开始,该市每年雷打不动在正月初十召开全市平安工作会,与各乡镇、部门一把手签订平安责任状。“平安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后,推进力度就大多了。”市综治办主任陈善平在政法战线工作了30多年,他回忆说,记得2007年平安预考评时,诸暨的综治进民企这一项失分较多,市委书记知道后,连夜召开会议,研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很快补齐了这一短板。

    建设平安浙江10年来,杭州市致力打造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大平安,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连续10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治安最好城市”等荣誉,去年还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综治优秀市”称号……

    10年来,浙江省始终遵循习近平提出的“富裕、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和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这一要求,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大领域扎实推进大平安建设,所探索创造的浙商回归、“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行政审改、民主法治村、村务监督、民主恳谈、“争做最美浙江人”等,促进了浙江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也为全国平安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说:“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这是浙江省的三条民生底线。不管怎么发展,必须坚守这三条民生底线。近年来,省财政每年7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每年梳理出为民办实事十方面大事,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富则境安。10年来,在刑事发案率等4项主要指标逐年下降的同时,浙江省也正在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城乡居民同城待遇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复杂就整治哪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努力做到了少出事、不出大事

    饭盒里盛着热腾腾的饭菜。3月28日下午5点,在下宅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87岁的朱汝潭大爷正提着饭盒篮子往家走。在回答《法制日报》记者询问时,他乐呵呵地说:“一顿饭菜才收我5毛钱,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好事。”

    青壮年进城务工后,农村许多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金华市金东区为此在全区农村普遍建起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下宅村党支书王根俏向记者介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项服务:一日三餐提供营养餐;每周三次给老人免费体检;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洗衣、送饭、谈心。她说:“自从有了这养老中心,子女们免去了后顾之忧,在外打工安心了,我们村里的家庭矛盾也少了不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10年来,浙江省始终把握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复杂就集中整治哪里。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说:“平安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最需要做什么,最亟待改变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

    总结基层探索创新,近年来,浙江省及时推广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治安动态视频监控联网、110社会应急联动、81890公共服务平台、律师进社区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平安建设新做法新经验,有的还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平安办主任朱贤良拿着一份平安报表向记者举例说,这上头有个平安考核一票否决项目,以前是“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后来发现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于是修正了规定,“同一区域一年内连续发生两起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也一票否决。2013年,某市就因此被一票否决。

    “省平安办每年4次组织人马到全省90个县市区暗访,由此确定平安建设重点。”朱贤良说,去年初,根据群众呼声,浙江在全省排查确定了1350个治安重点地区,到年底,完成整治1337个。

    社会治安稳定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平安。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刘力伟说,公安机关始终对违法犯罪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近年来,大力加强街面巡逻、社区群防、区域警务协作等“六张网”建设,织严织密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全省刑事发案数逐年下降。

    从2012年5月开始,温州市在全市城乡交通要道建立起2200多个联防岗亭,每天夜幕降临后,警察上岗,警灯闪亮,社会治安防控网高速运转,全市抢劫、抢夺案件大幅下降。群众评价说,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治安好起来,安全感多起来。

    杭州市强力推进“数字杭州”建设,近年来,每年用于科技治安防范的经费都超过5亿元。目前,遍布全市城乡的26万余个监控点位犹如天眼,形成了一张覆盖面广、监控点密、技术先进的监控网络,让违法犯罪活动在这张网络下无处遁形。

    铜加工业曾是诸暨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对水和空气也产生了重大污染。“在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老百姓把环保看得比发展更重要,环保问题成了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钱三雄说,回应群众需求,该市下大决心依法整治,5年来,全市关停铜熔铸企业1322家,只保留提升15家,各项污染指标大幅下降。环境整治还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型,2013年,诸暨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实现了从“发展快、矛盾多”到“发展好、矛盾少”的历史飞跃。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探索创造了综治进民企、81890、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社会治理新平台新载体,以基层小平安铸就全省大平安

    桐乡市濮院镇是著名的羊毛衫产销基地,本地居民4.6万人,外来人口最多时超过20万人,租赁经济一度使该镇私搭乱建甚为触目惊心:全镇64平方公里土地上,违法建筑曾多达64万平方米。

    “这条原来4车道的道路,被私搭乱建后,变得只能过一辆电动车。”濮院镇党委副书记姜发挥说,2013年3月,借全省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改一拆”行动之际,濮院镇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拆违行动。

    “这是永越村一小组,原来,82户人家81户私搭乱建5.3万平方米出租房,年房租收益近1600万元。你看现在,已全部拆除。”姜发挥说,他们的奥秘是发挥了专职网格管理员的作用。他们把全镇划分为190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184名。拆违时,专职网格员前期走访摸排,中期宣传发动自拆,后期维护拆除秩序,目前,全镇已拆违3100多户、58万平方米。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浙江省建设平安社会过程中的一大创新。朱贤良介绍,目前,全省划分为管理服务网格11.7万个,组建服务团队19.8万支,配备专职兼职网格员34.6万人,管理服务网络已覆盖到全省所有农村、社区,使服务管理延伸至社会肌体最末梢,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自2004年起,浙江省率先全面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被中央综治委在全国推广。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形势,2012年,又统一更名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德清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杨顺安说,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将综治、调解、计生、劳保、民政、城管等所有与百姓有关的职能集中在同一个平台,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他说,德清县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更名两年多来,为当地群众办实事1万多件,深受60万新老德清人的欢迎。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从2005年开始,该省启动综治进民企活动,如今,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达100%。

    温州市金州工业园,28幢楼房分别租赁给22家企业使用。如何把这近万人小社会服务好管理好,曾让他们大费脑筋。在瓯海区综治办指导下,他们把生产车间和员工宿舍严格分开,视频探头架起来,专职保安队伍组起来。综治进民企后,金州集团连续6年跻身全国民企500强。

    从宁波81890开始,杭州、金华、舟山等地相继建立了类似服务平台,集生活服务、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于一体。

    在金华市8890便民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听到电话铃声不时响起。“以前,路灯坏了,下水道堵了,打电话后,相关部门推来推去,群众意见很大。”中心主任孔德东介绍,现在,这里10条电话热线24小时服务,只要拨打一下8890,基本上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开通2个月,累计受理市民有效诉求事项1.9万多件,办结率96.65%。群众反映说,8890,真的是拨拨就零。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了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生动局面

    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浙江也曾率先遭遇“成长中的烦恼”:社会利益分化迅速,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比其他地区早发多发。在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努力做到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马志惠扎根基层,甘当百姓和事佬,20年来调处矛盾纠纷近千起,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前不久,富阳市新登镇一造纸厂资金链断裂,30多名债权人起诉到法院。马志惠闻讯后介入调解,通过一周努力,双方达成了30多份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

    慈溪市民营经济发达,外来流动人口100余万人,是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2006年4月,五塘新村自发成立了和谐促进会,吸纳新老居民代表共同参加,发挥地缘相近、语言相亲优势,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新老居民和睦。现在,全市347个村级和谐促进会遍布慈溪城乡,还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奖。

    2006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交警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委会。现在,这一组织已遍布全省。“人民调解及时灵活,成本低、效果好,深受涉事群众和基层民警欢迎。”省公安厅副厅长叶寒冰说,2013年,全省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17.3万起,成功率97.6%,全省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5%。

    “目前,我省已在医疗、劳资、交通、环保、物业等15个行业领域建立专业人民调解组织1368个。”省司法厅厅长赵光君介绍,2013年,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万件,占总数37%。

    “近年来,我们还探索在商会、电子商务活动中建立专业调解组织。”金华市政法委副书记张茹先介绍,2013年,全市78个商会专业调委会共受理经营管理、劳资纠纷、融资借贷、产品质量等方面矛盾纠纷1125件,成功调解1098件,调解金额达3.1亿元。

    在武义县后陈村,记者看到村务公开墙上张贴着一份份财务账单。村监督委主任徐岳祥介绍,由于缺乏监督、财务混乱,原来村里矛盾纠纷不断。2004年,村民自发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9年来,共对60余项累计2000余万元的村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村级工程建设零矛盾、零投诉、零上访。

    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浙江省95%的村基本做到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吸纳公众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力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成为建设平安浙江的强大动力。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平安浙江建设与法治浙江建设有机结合,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逐步将平安浙江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五水共治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记者在浦江县采访时,看到浦阳江河堤上刷着不少这样内容的标语。

    浦阳江是浦江、诸暨等沿河县市的母亲河。由于盲目发展水晶加工业,该县水晶加工户最多曾达2.2万多家,加工水晶产生的大量废水直接排入浦阳江,日积月累,浦阳江受到严重污染,河水逐渐变得又黑又臭,当地老百姓对此反映强烈。

    顺应群众呼声,浦江县自2013年4月开展治水攻坚战。“当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怕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对记者说,筹划再三,该县决定依靠法律,依法治污。在广泛开展环境法治知识宣传之后,政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污染水源的违法犯罪行动。县公安局会同环保等部门共同执法,查处关停无证无照、污染水源的水晶加工户1.4万家,拆除违法建筑67万平方米、治安处理149起163人。法院、检察院办理了浙江首例适用新司法解释的污染环境案件,一年来,刑事处理22起31人,还依法查办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7件7人。

    法治保障治水倒逼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去年,浦江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一年来,该县外来人口减少7.7万人,侵财性警情同比下降20.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第39名,水污染治理换来了水清业兴民安。

    学习推广“浦江经验”,目前,浙江省正在全省声势浩大地开展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专项环境整治行动。记者在“中国最美丽乡村”安吉县采访时,邂逅县公安局长吴佩勋,作为打击河道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第一责任人,这位新上任的“河道总警长”正为河道环境整治忙得不亦乐乎。

    建高铁、建高速、治水、治堵、“三改一拆”、建设生态浙江……近年来,浙江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重点工作不断推出,如果决策不当,就有可能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官民矛盾。从2006年开始,该省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决策前必须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嘉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曹雪根介绍,前不久,市里决定整治残疾人运营车辆,评估时发现风险很高。市里于是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三项措施:货币化收购三轮车、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安全性高的代步工具、提供就业岗位。结果整治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义乌市举办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时原本设计了一台烟火晚会,风险评估表明,大范围燃放烟花既污染环境又有很大安全隐患,这一项目最终被否决取消。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刘树枝介绍,仅2013年,全省就评估项目5113件,暂缓或停止实施163件,最大限度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10年来,浙江把推进平安建设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将平安建设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朱贤良透露,目前,浙江平安建设工作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以地方立法方式推进平安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浙江三月,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迎来了平安浙江10周年。1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过去10年里,浙江人民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地建设“大平安”,创造了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省干部群众定能乘建设平安中国之东风,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平安浙江建设的新成绩,为平安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金华市8890便民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听到电话铃声不时响起。“以前,路灯坏了,下水道堵了,相关部门推来推去,群众意见很大。”中心主任孔德东介绍,现在,这里10条电话热线24小时服务,只要拨打一下8890,基本上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开通两个月,累计受理市民有效诉求事项1.9万多件,办结率96.65%。群众反映说,8890,真的是拨拨就灵。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了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生动局面

    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浙江也曾率先遭遇“成长中的烦恼”:社会利益分化迅速,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比其他地区早发多发。在平安浙江建设中,浙江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努力做到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马志惠扎根基层,甘当百姓和事佬,20年来调处矛盾纠纷近千起,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前不久,富阳市新登镇一造纸厂资金链断裂,30多名债权人起诉到法院。马志惠闻讯后介入调解,通过一周努力,双方达成了30多份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

    慈溪市民营经济发达,外来流动人口100余万人,是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2006年4月,五塘新村自发成立了和谐促进会,吸纳新老居民代表共同参加,发挥地缘相近、语言相亲优势,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新老居民和睦。现在,全市347个村级和谐促进会遍布慈溪城乡,还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奖。

    2006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交警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委会。现在,这一组织已遍布全省。“人民调解及时灵活,成本低、效果好,深受涉事群众和基层民警欢迎。”省公安厅副厅长叶寒冰说,2013年,全省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17.3万起,成功率97.6%,全省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5%。

    “目前,浙江省已在医疗、劳资、交通、环保、物业等15个行业领域建立专业人民调解组织1368个。”省司法厅厅长赵光君介绍,2013年,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万件,占总数37%。

    “近年来,我们还探索在商会、电子商务活动中建立专业调解组织。”金华市政法委副书记张茹先介绍,2013年,全市78个商会专业调委会共受理经营管理、劳资纠纷、融资借贷、产品质量等方面矛盾纠纷1125件,成功调解1098件,调解金额达3.1亿元。

    在武义县后陈村,记者看到村务公开墙上张贴着一份份财务账单。村监督委主任徐岳祥介绍,由于缺乏监督、财务混乱,原来村里矛盾纠纷不断。2004年,村民自发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9年来,共对60余项累计2000余万元的村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村级工程建设零矛盾、零投诉、零上访。

    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浙江省95%的村基本做到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吸纳公众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力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成为建设平安浙江的强大动力。

    1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平安浙江建设与法治浙江建设有机结合,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逐步将平安浙江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五水共治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记者在浦江县采访时,看到浦阳江河堤上刷着不少这样内容的标语。

    浦阳江是浦江、诸暨等沿河县市的母亲河。由于盲目发展水晶加工业,该县水晶加工户最多曾达2.2万多家,加工水晶产生的大量废水直接排入浦阳江,日积月累,浦阳江受到严重污染,河水逐渐变得又黑又臭,当地老百姓对此反映强烈。

    顺应群众呼声,浦江县自2013年4月开展治水攻坚战。“当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怕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对记者说,筹划再三,该县决定依靠法律,依法治污。在广泛开展环境法治知识宣传之后,政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污染水源的违法犯罪行动。县公安局会同环保等部门共同执法,查处关停无证无照、污染水源的水晶加工户1.4万家,拆除违法建筑67万平方米、治安处理149起163人。法院、检察院办理了浙江首例适用新司法解释的污染环境案件,一年来,刑事处理22起31人,还依法查办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7件7人。

    法治保障治水倒逼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去年,浦江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一年来,该县外来人口减少7.7万人,侵财性警情同比下降20.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第39名,水污染治理换来了水清业兴民安。

    学习推广“浦江经验”,目前,浙江省正在全省声势浩大地开展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专项环境整治行动。记者在“中国最美丽乡村”安吉县采访时,邂逅县公安局长吴佩勋,作为打击河道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第一责任人,这位新上任的“河道总警长”正为河道环境整治忙得不亦乐乎。

    建高铁、建高速、治水、治堵、“三改一拆”、建设生态浙江……近年来,浙江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重点工作不断推出,如果决策不当,就有可能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干群矛盾。从2006年开始,该省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凡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决策前必须先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嘉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曹雪根介绍,前不久,市里决定整治残疾人运营车辆,评估时发现风险很高。市里于是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三项措施:货币化收购三轮车、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安全性高的代步工具、提供就业岗位。结果整治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一起上访案件。

    义乌市举办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时原本设计了一台焰火晚会,风险评估表明,大范围燃放烟花既污染环境又有很大安全隐患,这一项目最终被否决取消。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刘树枝介绍,仅2013年,全省就评估项目5113件,暂缓或停止实施163件,最大限度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10年来,浙江把推进平安建设与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将平安建设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朱贤良透露,目前,浙江平安建设工作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以地方立法方式推进平安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浙江三月,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迎来了平安浙江10周年。1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过去10年里,浙江人民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地建设“大平安”,创造了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省干部群众定能乘建设平安中国之东风,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平安浙江建设的新成绩,为平安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 陈东升 周斌)

[责任编辑:张学伟]